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但2006年和今年一季度,全国没能完成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浙江召开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出炉,浙江力争率先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全省资源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田华  禹弘 《北方经济》2007,(2):51-53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程度不够。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更要求我国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同步跃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目标。这两大目标如何推进和落实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体现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上海集体经济》2005,(1):F003-F004
“我国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的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现大面积反弹,边治理边破坏,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近日表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冯东升 《中国经贸》2012,(6):159-159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6,(89):1-16
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多的实践,也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循环经济都非常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缺乏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运作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建议加强六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10,(5):14-15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表示,今年年底我国有望实现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达到10%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5亿吨以上.这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实实在在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它是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它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牛栋春 《北方经济》2007,(11):14-22
一、全国节能减排总体情况(一)全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趋尖锐的矛盾问题,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天津经济》2011,(10):80-8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7日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经济、法律等政策措施,大规模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大幅度削减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7,(18):24-25
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财税政策——如何促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红红  汪红 《中国经贸》2011,(14):164-165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为思想基础,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依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把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以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为特点的生态经济。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是零星的,其调节的范围和力度也还远远不够,本文建议加大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减轻矿业循环经济的企业所得税税负三方面来促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一条重要途径。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近些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公众认识不高、政策法规滞后、发展基础薄弱、科技保障不足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应在切实抓紧抓好国家、省里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我省“十一五”提出的能耗降低22%和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节能减排要硬约束,实行制度刚性管理是关键”的思路,具体到实践,就是靠已制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用能评审、能源审计3项制度,严格把关,有效监督。2006年,大连市经济增长16.4%,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节能耗、降排放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这对我国而言,既是当前需要贯彻和落实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毛光烈 《宁波通讯》2005,(10):10-1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以追求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共识初步形成,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资源消耗减量化逐步推进,以提升技术装备为抓手的清洁化生产日趋扩大,以设施共享和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进展。但是,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也处于探索之中,如干部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尚未根本确立.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怍体系尚不健全等,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并进行了相关战略部署。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耗在五年内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战略性目标。这两大目标的进展如何,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尺度,因此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杜伟岸  李成权 《特区经济》2009,242(3):204-205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与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以及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联系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构建了一套适应湖北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将为湖北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