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本文在Barro(1990)与Barro和Sala-I-Martin(1992)研究的基础上,将基础设施资本及其拥挤性纳入生产函数来构建经济增长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此考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稳态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之间均呈现“倒U型”关系,且最优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是由生产资本的产出弹性、有效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有效比重弹性共同决定的。为从实证上检验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命题,本文进一步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并使用中国199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实证结果在证实人均产出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同时,求解出“倒U型”顶点处所对应的最优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为0.330,即当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低于0.330时,人均产出随着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提高而上升;而当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高于0.330时,人均产出则随着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比的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合理界定并调整基础设施统计口径基础上,运用永续盘存法非传统途径和生产函数法谨慎测算了基础设施的全套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率,并构造199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三个方面分解并检验了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国生产性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急剧攀升,年均增速达到12.6%。其中,经济基础设施存量持续高于社会基础设施。(2)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呈现倒"U"型变动趋势,且在不同基础设施类型和区域间保持稳健。其中,社会基础设施的资本回报率整体高于经济基础设施,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长期处于低位运行。(3)基于基础设施资本产出比不断上升是其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的主因这一判断,进一步证实基础设施投资率及其资本深化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化等因素整体上均显著影响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当前较多采用的几种代表性的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方法,讨论了基年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年投资以及折旧等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四个基本变量的指标选取和计算.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统计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具体估算和比较了上海改革开放开放30年间的总体物质资本存量及分三大产业的资本存量,发现上海总体资本存量、三大产业资本积累及资本-产出比的变动趋势,说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物质资本存量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指标。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对我国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是针对分行业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研究仍十分罕见。本研究在对官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对1980-2018年分19个行业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的估算。相对于现有研究,本研究在时间跨度和行业分类方面均进行了拓展,此外还利用投入产出表信息对官方投资数据的潜在高估问题进行了调整。本文的估算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资本存量整体上增长较快,并且在不同的改革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差异。此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建筑、金融和房地产以及公共部门的资本产出比快速攀升,是造成我国整体经济的资本产出比出现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出发,利用我国从1978-2006年以来的物质资本存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二者相互影响,在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物质资本存量是经济增长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但实际上人力资本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制约哈尔滨人力资本发挥经济效用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合理、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哈尔滨应积极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应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应根据产业结构确立人力资本培育方向;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影响到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关于上海物质资本存量的已有研究中,基期资本存量估计和折旧的设定尚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利用上海经营性固定资产数据估计了基期资本存量。本文还提出了两个评价折旧设定的经验性标准,解决了折旧率的设定问题,更加准确地估计了1978年~2008年上海物质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8.
余长林 《南方经济》2006,4(12):38-49
本文针对已有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而忽视人力投资结构研究的现状,把教育和健康看作两种资本,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构成形式。假设人力资本由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按照Cobb—Douglas生产技术形式组合生成。通过扩展Mankiw、Romer和Weil(1992)模型(简称MRW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制约着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和存量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文章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1978—2004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存量以及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拓展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民总财富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更好地代表了经济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文章依据世界银行提出的方法估算出了1990-2011年安徽省人均财富以及总财富的各项构成部分,结果表明:现阶段安徽省仍然大量使用自然资本来推动人均GDP和人均财富的增长。且现阶段,安徽省财富的积累还是以自然资本为主,但是自然资本的比例越来越低,生产资本所占财富的比重正缓慢上升。人力资本比重最小,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其分析期间设为1997年至2004年。首先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各省市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利用受教育年限累积法估算各省市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并把人力资本存量划分为初级人力资本存量、中等人力资本存量和高等人力资本存量。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相比,人力资本尚未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高等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就是把教育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  相似文献   

11.
陈刚  方敏 《特区经济》2007,225(10):256-258
本文从投资效率出发估计海南资本存量数据,并运用索洛余值法、隐含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讨论了1978~2006年海南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表明: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海南宏观经济波动趋势较一致,海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存量、R&D投资与中国工业增长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是中国当前三大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工业增长模式的体制转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轨方向和现状。文章借助1990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依靠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新世纪以来以R&D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劳动力投入为主要产出支撑的新模式,虽然这种增长转轨并未彻底完成,但已经证明集约化增长模式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大群 《特区经济》2010,(11):47-49
江苏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排在全国前列,但省内南北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苏南近年来以较大优势领先于苏北。苏南物质资本较苏北丰富,但其产出效率比苏北低。苏北人力资本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较苏南低。苏北物质资本稀缺,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但近年苏北人力资本产出增长速度较快。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能够提高其产出效率,加大对苏北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同时可以改进全省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整体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东省1978-2009年相关数据,使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因素,分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通过对不同时期贡献率的分析,具体考察了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模式,结合当前形势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个考虑人力资本外溢、基础设施资本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本文分析了能让长期居民效用最大化的稳态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并根据永续盘存法估算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私人资本存量以及根据教育年限法估算了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最后,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了各种资本的产出弹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存量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01年后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已经超过了稳态基础设施存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CHS模式和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2004-2009年间省级文化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经济计量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文化资本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级文化资本存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文化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均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之后,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大,文化资本每增长1%,促进GDP增长0.379%,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资本在投入要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上海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证据。利用上海1953-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均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36,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上海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约32%。  相似文献   

18.
将人力资本分为健康资本和教育资本,并纳入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构建的扩展Solow增长模型框架,采用中国31个省域1993—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区域经济绩效。主要结论:(1)健康和教育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基本构件在经济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中应予以并重;(2)今后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区域经济绩效的关键;(3)健康资本积累的经济绩效影响有时滞,政府不能因此而忽视健康投入;(4)健康和教育资本具有互补性;(5)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呈缓慢收敛,教育和健康资本有助于加速区域增长收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7-2009年新疆16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研究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投入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人力资本影响更为显著,新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资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南、北疆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将考虑人力资本与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力资本、复合物质资本、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四部分,探寻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能源消费为代表的要素投入和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但在西部大开发以后,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显著地经济收敛,而这种结果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共同结果。采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了能源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