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维度和程度层面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特征化事实,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因素、就业状况、经济因素、村集体因素以及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影响方向、边际效应和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研究发现:农村妇女多数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占66.49%),但实际参与人数的比例不大(占55.2%),而且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人更少(占47.94%);相比于中部、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农村妇女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的比例、实际参与比例以及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比例均更高。此外,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主要因素既存在较大差异,亦有一定的共性。其中,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误工补贴和知悉政治活动时间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影响最大;民族、误工补贴、知悉政治活动时间以及政治参与态度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最大;政治面貌、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和知悉政治活动时间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网购地理标志农产品意愿与行为的偏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555份消费者调查数据,分析了消费者网购地理标志农产品意愿与行为偏差问题,发现消费者及其子群体消费意愿与行为相关度较低,除月可支配收入在4000~6000元的子群体外,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 5;不同子群体网购地理标志农产品意愿与行为悖离人数占比在30%~68%。研究表明,消费者总体及其子群体网购意愿及行为偏差较大,且此偏差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可支配收入上群体差异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此种偏差主要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可支配收入、了解程度、购买氛围、网购频率、对价格及产地的重视程度和是否关注产品信息影响。其中,仅年龄和对价格的重视程度会加深偏差程度,其他因素作用相反,且除个人特征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了解程度、购买氛围以及对价格的重视程度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就业,农民工在部分低技能行业中与城市工从事同种工作,环卫行业是城市低技能行业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对沈阳市环卫行业工人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工作态度变量,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民工和城市工从事同一工作的态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民工与城市工的工作态度差异不大,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主要变量是工作条件满意度、月收入、工作年限、寻找工作难易度.分样本回归两类群体的工作态度,可知影响农民工工作态度最显著的变量是月收入、寻找工作难易度,其次是工作条件满意度、年龄、受教育程度;而影响城市工工作态度最显著的变量是工资的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年限和寻找工作的难易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户主是否为党员和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干部两个维度界定农户是否拥有政治身份,并使用全国28个省份330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政治身份对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拥有政治身份的农户有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的概率要高于没有政治身份的农户,家中有成员是干部的农户发生土地流转的概率要高于家庭成员中没有干部的农户;其次,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拥有政治身份的农户有土地流转意愿的概率越小,在土地转出中也更善于利用政府或村集体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最后,与户主是党员的农户相比,家中有成员是干部的农户在土地流转中更具有权力优势。因此,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防止产生因政治身份差异所引起的阶层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流动限制的减少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可以选择是否"离土"和"离乡"。研究表明:个人决策往往受到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的影响,即同群效应,农民在做出职业选择时亦是如此。文章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库中2009-2017年山西、浙江和贵州的数据,研究了同群效应对农民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群效应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参与度、参与时间以及工作地点的选择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浙江农民受同群效应的影响较山西和贵州两省小。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东、中、西部农民职业选择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力流动的源地与汇地同群效应的影响差异,显然源地较汇地明显。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湖南省4县(市、区)586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农民是否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到年龄、家中是否有60岁以上老人等多个变量的影响,而农户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是否与儿女一起居住以及收入水平,家中承包的土地数量等变量对农民的参保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前者与后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在非农工作岗位获得稳定的收入是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运用扩展的Mincer收入决定方程,应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技术,实证研究了不同维度个体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地区及就业身份的差异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交往、信任、社会互惠、政治参与以及就业身份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下,社会资本和就业身份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13年CGSS数据中的农民样本,使用Probit模型探究农民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农民群体存在较高的自我雇佣率,高达27.14%;不同就业类型之间的个体特征差异较小,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网络和家庭特征上,表明信息、资金约束是农民从事自我雇佣的主要障碍;农民自我雇佣具有较高的收入,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以及缓解贫困具有积极作用;但与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自我雇佣群体在收入和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中,西方的基于社会革命角度的理论总结,成为研究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民政治行为及政治角色的理论资源;而抗争行为研究和创造性政治研究等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均只解释了农民政治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在理解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回归农民历史,突出了农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区分了农民政治行为的动机与方式,建立起一个综合型的分析框架,以此检视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及其历程。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的演进历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帝制时期的群体式顺从与农民起义、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化行动与个体式抗争、改革开放以来的原子式参与与集体性抗争。综观起来,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可以归纳为“一体两面”(或“一个整体,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对立存在,对向转化并趋向于“一体化”。当下,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政治愈来愈成为农民政治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剖析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的年人情支出额度、自有住房情况、创业间隔、家庭参与项目投资额以及先前创业次数。考虑群体内部异质性后发现,造成两代农户再次创业差异主要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以及自有住房四个因素。建议农民家庭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创业活动;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提升农民家庭实现自我实现与发展的源动力;区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否符合农民偏好,进而是否能够提高其效用水平,是农民生态保护参与行为的关键。本文基于重庆十区县34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对不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目标的偏好及其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保护的各项主要政策目标纳入保护方案后均能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效用,进而促进农民选择参与保护方案,农民具有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行为还显著受到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程度、耕种规模、人均年收入、非农劳动力比例、是否参加合作社和离最近乡镇距离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不同政策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较大,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改善水体质量,其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改善土壤肥力,偏好程度较低的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农民对改善水体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具有异质性偏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鄂豫两省829户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代际差异视角下,分析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责任意识与认知普遍薄弱,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积极性且与其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在各方面表现均优于中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不仅受耕地质量保护责任意识与化肥危害认知等主观因素影响,还与受教育程度、农户劳动力数量、非农收入比例、耕地经营规模,田间是否有机耕路、养殖状况以及耕地质量保护推广诸多客观因素有关,但影响程度存在代际差异,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主要与不同代际农民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及其自身禀赋存在差距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村庄内部差异的视角,将村庄内部的经济因素、组织因素和政治因素引入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中来,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对全国10个省份80个村庄1123个农民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家庭决策类型,家族网络组织、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村庄内部组织资源以及政治因素对其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2013年5月份山东省调研所获得的数据,选择probit回归模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以及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是否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工作、农业劳动者数量、家庭耕地面积、耕地的细碎化程度以及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这几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受教育程度高、农业劳动者数量较多以及现有耕地较多的农户,其转入农地的可能性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参加社会保障、耕地细碎化程度低、有稳定的非农工作且非农收入比重较大的农户,更倾向于将自家农地转出。根据研究结果,在保持家庭经营制度稳定、维护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国家贫困县之一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选择行为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年教育投资费用、子女性别对农村家庭中等教育投资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年限、子女性别、是否有其他兄弟姐妹上学、家庭人口数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母亲在家庭教育选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策权,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助学贷款制度的不断完善,家庭经济收入已不再是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山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和四川省5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禀赋对农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呈现出参与程度低且地域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域因素的基础上,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均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社会资本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在特定性社会资本中,具有党员身份和村干部经历的农民,其社会治理参与程度更高;与村干部接触的频率越高、经常接触的村干部人数越多,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越高;而作为共通性社会资本,普遍信任较强,农民的其社会治理参与程度反而更低。  相似文献   

18.
公共性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大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需要。注重高校大学生公共性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与奉献,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巨大困境离不开人们对于公共性的茫然态度。重视大学生公共性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公共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类浙江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参与动机、参与方式等调查,发现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浓厚、参与能力越强。专业合作社能够成为未来我国农民制度化参与政治的有效组织载体,积极引导其政治参与行为有利于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农民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意愿的受偿水平,并检验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CVM法和Tobit计量模型。研究结果:山东省临清市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为704.22元/m2;年龄、外出务工年限、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供养系数、对宅基地政策是否了解及其在住房养老中的作用等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是否参加新农合或其他保险、区位变量、非农就业稳定性变量则对宅基地退出补偿受偿意愿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应增强农户退出宅基地转向城镇非农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