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算农村减贫成效并考察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覆盖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CFPS调查数据,在Quah(1997)的分布动态学(Distribution dynamics)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减贫成效分析框架。首先测算出各地区农村家庭贫困内部状态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分解的绝对、相对减贫指数,以综合考察各地区的农村减贫成效,随后本文通过首次构造的"条件Markov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变好,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2)减贫过程中仍存在着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农村家庭的深度贫困固化问题比轻度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正式进入攻坚时期,扶贫难度加大;(3)家庭成年成员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收入类型对农村减贫成效的影响显著性情况存在着时段和区域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年成员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是否有成员从事有薪酬的农业劳动、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对家庭的贫困状态变动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将扶贫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和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另外应再调整和倾斜扶贫资源与扶贫政策,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作为主要减贫途径,将促进农村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气候变化农户决策适应理论和收入相对剥夺理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运用面板Tobit模型、面板Ordered-log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收入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一般气候变化显著抑制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则拉大了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农户收入向上流动会显著减缓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而农户收入向下流动则显著拉大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从两者交互效应来看,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强化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主要源自于一般气候变化能够减缓收入向上流动农户的工资性收入不平等,而极端气候变化则弱化了收入向上流动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减缓效应。从收入结构不平等的作用逻辑来看,一般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抑制效应主要来源于农户普遍性非农就业减轻了贫困户的低收入“锁定”效应,从而缓解工资性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极端气候变化对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的拉大效应主要源自于极端气候变化造成了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PPP模式农地整治和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分别对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的减贫增收效应及其差异。研究方法:可持续生计框架、问卷调查法、匹配倍差法。研究结果: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对两类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且对非建档立卡户影响更大,对非建档立卡户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但增加值较小;PPP模式农地整治对两类农户家庭总收入、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且对非建档立卡户影响更大;PPP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户总收入、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政府主导模式。研究结论:应重视农地整治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PPP模式农地整治的扶贫,完善相关政策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同时加强农地整治扶贫与其他精准扶贫手段相结合,以促进农地整治项目区内农户全部脱贫。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盛来运本文旨在宏观的层面上从动态的角度测量中国农村贫困变化,并将这种变化通过模型进行分解,以说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对贫困状况变化的贡献度。在此基础上,简议我国扶贫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一、198...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出现,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运用自适应GM(1,1)模型,对我国今后10年内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工资差距及其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今后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关系,分析发现:在今后10年内,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接近,但城乡居民收入却在不断扩大。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人口红利后期的"人口负债"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收益分配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合作社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彰显出独到的作用,从收入流价格理论的视角能够看得更为透彻。农户的总收入由若干束收入流组成,贫困的原因则在于收入流数量过少,获得新的收入流需要新的要素投入,而要素投入的成本是贫困农户无法负担的。合作社将财政资金精准地转化为贫困农户所需的要素,得益于合作社的要素供给,入社贫困农户得到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新收入流,摆脱贫困走向自我发展道路,案例分析也印证了这一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减贫效果研究:1987—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我国扶贫发展战略与贫困变化逻辑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6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贫困以及与贫困密切相关的农村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我国扶贫战略的发展是随着贫困概念内涵的变化而变化的;(2)基础设施的数量(存量)方面和质量方面对于贫困和农民收入的相关影响都非常重要,二者应同时受到关注;(3)基础设施数量与质量独立指标的实证效果与其综合指标的实证效果间存在着差异,综合指标的拟合效果优于独立指标的拟合效果;(4)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改进同时起到降低贫困、提高农村收入并改变收入构成的作用,但对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年7月~8月在云南省4个国家公园的432份农户调查问卷,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和未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农户在收入方面发生变化的差异。从基本回归结果看,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总收入和人均工资性收入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财产性收入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但是与是否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无关;参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户的人均经营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农户的读书时间、家庭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正向影响农户的人均总收入,家庭人口数对农户人均总收入有负向影响;家庭人口数、耕地面积和参与时间对人均财产性收入有正向影响;参与时间会正向影响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对人均工资性收入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松绑"之前,中国农村的家庭宗族网络一直承担着生产、分配和消费经济资源及负载着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的代际传递功能。对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转移的研究是探寻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探究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打破其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相捆绑的"富二代"、"农二代"等身份给其带来的分配不公现象。鉴于此,笔者基于CHNS调查数据对农村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进行测度,发现其对下一代的收入有显著影响;家庭宗族网络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骤降"到"骤升"的变化态势。要进一步消除由于家庭宗族网络带来的收入和机会的不均等问题,应强化农村市场信贷机制及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家庭的土地资本、人力资本等也能够参与分配,继续深化收入分配、遗产赠与及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13年和2018年的两次住户调查数据,测算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距及跨期变化.本文发现,从收入决定方程来看,农村教育回报率较低,工作特征是影响农村居民工资的最主要因素.基于G·Fields分解发现,工作特征、区域、个体特征和家庭背景对总体工资不平等的解释力度依次下降.对于人群间工资...  相似文献   

11.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2021,(5):118-126
本文基于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总收入、收入结构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调整方法,分析内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且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根据农户收入增长的分解结果,按照中间要素贡献度的大小,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收入的提升效应依次是劳动力优化配置、服务专业化分工和土地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6~2013年江苏、广西、湖北和黑龙江四省(区)1872个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就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而言,农地流转能促进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总收入提高,相比较而言,农地流转更利于转出户增加家庭总收入。就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影响而言,尽管农地流转不利于转入户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但有利于其经营性收入增加,且农地流转所带来的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效应足以抵消工资性收入的减少效应,从而有利于转入户家庭总收入增加;农地流转有利于转出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转出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9~2011年CHNS数据和面板回归模型,在分解收入流动性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的内在影响机制,以探究收入流动性是否会阻止短期收入不平等固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个体间相对收入地位排序改变引起的交换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具有促进作用,收入分配结构变动引起的结构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具有阻碍作用;收入流动性能否促进长期收入均等化、防止收入阶层固化,取决于交换流动性和结构流动性的力量对比。因此,在利用税收等手段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同时,增加收入流动渠道、提高交换流动性,将有助于防止短期收入不平等固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新化县农户收入增长、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发现贫困县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减少,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长越来越依重于工资性收入,家庭劳动力的兼业化倾向日趋显著.并且通过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户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实现贫困县农户收入增长,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根本在于加快贫困县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尤其是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文章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就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收入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但总体增收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负效应,而非农就业能有效提高各种类型收入进而提高其总收入。这为下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不平等与收入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了1983—2003年我国省际间农民的收入不平等,并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进行了分解,按不同区域对泰尔指数进行了分解,最后使用收入转换矩阵度量了收入变动程度,从而考察收入不平等的时间依赖性。结论是从收入构成上看,省际间农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源于收入结构效应;从区域上看,农民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且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带有越来越强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所属20个省份的农村数据考察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作为门槛变量,考察在不同区间内,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差异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提高呈现出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但始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既强调精准脱贫,又要避免落入"政策陷阱",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谨防农户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相对贫困风险。本文利用2015年的陕南入户调查数据,建立农户收入决定模型,探索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夏普利值过程进行收入不平等的回归分解,量化了各因素在不收入不平等上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搬迁政策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在实现贫困户有效增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五大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及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生计资本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政策因素得以强化。本文为后续加强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8—2003年CHNS的5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发展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贫困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暂时性的贫困,而且中国农村存在着较高程度的脱离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不同收入阶层的贫困(或非贫困)家庭在脱离(或进入)贫困的可能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在脱贫后都进入了较高的收入阶层,而大多数情况下非贫困家庭在进入贫困后都分布在离贫困线较近的收入阶层;贫困家庭在脱贫后并不具有较强的维持非贫困状态的能力,同时,刚进入贫困的家庭与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在脱贫的机会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