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就农村已婚妇女失地对农地流转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已婚妇女失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户租入更多农地,但对农户租出农地影响较小。失地农户是否租入农地,主要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和要素禀赋,而不是取决于已婚妇女失地。在一些人均耕地紧张的地区,已婚妇女失地虽然增加了农地需求,加剧了农地市场的供求矛盾,但在另一些人均耕地充裕的地区将有利于促进农地市场的发育,减少耕地撂荒现象,加速农地市场流转。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是否受到了冲击及受到冲击有多大,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剖析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的要素替代与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会促使农户要素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机械要素投入并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进而从整体上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为了减少农业劳动投入,农户增加劳动投入少、机械易于替代劳动力的粮食生产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不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要面临机械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和种植结构调整空间等约束条件的制约。在不适宜机械作业的丘陵山区,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大,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大,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讨论了规模经济激励、劳动力资源约束以及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和市场活跃程度等外部市场条件对农户农地转入决策的影响,并利用农户农地转入的实地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说。研究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农地规模及非农就业状况是影响其转入农地的重要经济激励因素,但这种转入农地的行为受其劳动力资源禀赋的约束和非农就业机会成本的影响,而农地细碎化由于凸显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而对农户转入农地产生负向影响。村庄农地流转市场的活跃程度是农户能否转到所需农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村民参与非农就业市场的程度是决定村庄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文章选取了2007-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模型,针对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进行具体研究,从规模、结构和技术几个方面讨论了农地流转因素带来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对总经济效应的直接影响为负向影响,增加粮食的播种面积会间接降低农民的经济水平,而规模化的农地经营方式会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此外,农业投入量和机械化水平也会影响总经济效应,并且农地流转带来经济效应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中相对滞后,农地流转作为完善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如何影响要素市场化水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与要素市场化水平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劳动力市场与农业资本市场的间接作用,运用面板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农地流转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要素市场化指数相应提高0.108,但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劳动力市场在农地流转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占比约为44.21%,农业资本市场发挥“遮掩效应”作用,遮掩效应占比约为3.72%。[结论]我国各要素市场是一个相互联动的交易体系,农地市场的发育水平能够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农业资本市场的发育水平。因此,需稳步推进农村各要素市场协同发展,尤其关注劳动力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发挥“1+1>2”的资源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鲜有研究系统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从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收、农地交易价值提升的传导途径,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个县(市、区)304个村4264个地块的混合截面数据,定量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揭示出不同现实情境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减少了熟人间非市场交易,而且促进了地块租赁约定期限,增加了农地有偿流转的可能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和提高农地交易价值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对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村庄、自利偏好型的农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地权不稳定和外出务工经历弱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分析——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广东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对农地流转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和非农收入比例增加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动因,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另外,地权稳定预期有利于农地流转,农户土地资源禀赋和当地政策导向影响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提升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来自农户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农地流转是否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34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测度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先对有/无农地流转两类农户的技术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后基于回归结果测算劳动力、土地、农资、农具等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后采用Tobit模型检验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从具体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来说,土地流转提高了劳动力、农具和农资等要素的产出率,但降低了土地要素的产出率;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说,无农地流转行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总收入和农业信息可得性对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农地离城镇平均距离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降低土地地块层面的细碎化水平、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是当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耕地经营权流转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识别。研究表明,转入耕地经营权家庭比未进行耕地流转的家庭亩均产值提升约27%,且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中青年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粮食主产区家庭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亩均产值有提升趋势。机制分析揭示了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两个途径:一是耕地经营权有利于实现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实现耕地的规模效应;二是农户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将种植农作物改为种植经济作物,“压粮扩经”的种植选择行为提升了耕地的生产效率。由此,本文提出要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重视转入农户在种植农作物上的自选择行为,吸收观念先进的年轻群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要警惕耕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价格变化与农户耕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市场的信息收集与利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利用江西省及全国农业统计数据,对近年来江西省农产品价格变化特征及其对耕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进行特征分析。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5年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其种植面积的数据,建立市场价格和播种面积的VAR模型,并在VAR模型估计的基础上,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对市场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粮食或经济作物的价格对其种植面积有着正向或负向的响应关系,在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更为成熟之后,播种面积会对农产品价格变化反应更为真实和敏感,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的农地流转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调研区域农地流转率为15.2%,农地流入、转出租金分别为2966.85·元/hm2·a、1933.95元/hm2·a,流转率和租金价格水平偏低;农户偏好将土地流转给自家亲戚或同村村民,仅有10%的农户信任土地流转中介,考虑灵活行使土地权利,倾向1—5年内的短期流转;(2)重点开发区受经济区位、家庭禀赋及生计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流转率、租金水平相对较高,农地流转后"非耕作"现象逐渐增多;农产品主产区家庭户均经营规模较大,农户更偏好土地流入;生态功能区农户对农业企业、中介组织信赖程度偏低;(3)农地流转行为受家庭劳动力特征、经济特征、未来预期、耕地资源特征、区域发展特征等变量的影响,且影响因素的基本特征在空间上异质。研究结论:不同主体功能区农地流转行为及市场发育程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应因地制宜地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考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限制因素,推行差异化的农地流转策略。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东省部分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农地禀赋、处置能力、交易能力对其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所在村庄地形地势、承包耕地的面积、肥力与交通条件、农户家庭务农人数、参加农业培训次数、技术服务满意度、雇工人数与农机设备价值、农户家庭在村级事务中发挥作用程度、运销加工服务能力等对其经营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承包耕地的块数对其经营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耕地灌溉条件、农户间相互帮助、农资购买服务、农业生产服务以及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组织对其经营收入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此,要增加农户经营收入,应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并持续强化农业中介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供求问题。要不要生产那么多粮食?要不要收储那么多的粮食?要不要利用国际市场?农产品之间的市场替代如何应对?不同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如何培育?随着粮食问题的显化,这类讨论会不断升温。在我看来,回答这些问题要回到粮食的基本面。粮食问题的基本面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资源禀赋。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仅1.4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耕地质量不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并基于2014-2016年安徽、河南和山东3省10县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托管对促进粮食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土地托管模式下,通过整合粮食生产中的要素资源,有助于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高技能人力资本替代低技能人力资本,进而提高粮食产出水平。但在实践中,土地托管对粮食生产的促进效应还会受到土地资源条件和服务费支付方式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助推土地托管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要素投入的多样性,而且应关注要素投入的均衡匹配。  相似文献   

16.
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对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浙江省嵊州市农地流转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农地流转价格较低,农地市场驱动力不足;(2)农地供给不足,供给市场发育缓慢;(3)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市场发育失衡,(4)流转机制建设滞后,中介服务功能薄弱;(5)政府行为不规范,农地流转市场管理滞后.应从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等层面着手培育和完善农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形成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替代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使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的农户面板数据,运用世代交叠的农户效用最大化模型和农户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了农户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青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提高总体上并不会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但在面临较小规模的农地流转时会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老年农户来说,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确实能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认为相应的政策应更加关注高水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同时重视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相关社保与土地政策的联动。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基,研究治理耕地撂荒问题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文章使用2021年全国16省506个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分别运用Logit、T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产权稳定性与耕地撂荒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确权时间越长的地区农户撂荒的可能性越大。(2)机制检验表明非农就业是农地产权稳定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地产权稳定性还能通过农户非农就业间接促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家庭中有老年人时,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其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小,能有效缓解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对此,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农户土地制度认知;整合细碎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方便老年人耕种等,以抑制农户耕地撂荒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识别出农业生产激励、交易费用、交易价格以及农村要素市场联动四种中间传导机制,构建了"农地确权—中间传导机制—农地流转"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追踪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农户农地转出,但会抑制农地转入;(2)对于发生过农地调整、有公交车到达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村庄,农地确权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3)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和交易费用机制抑制农户农地转出,并通过交易价格机制对其产生促进作用;(4)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促进农地转入,并通过交易费用机制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