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检验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理论的梳理,希望能为理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从理论的应用来看,传统比较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但由于传统贸易理论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基本假定的,故很难解释二战到1975年间出现的大量新现象: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新技术保护主义、产业内贸易等.事实上,这些现象都可以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者都认为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论证了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的理论梳理与比较,希望能为理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从贸易竞争到制度竞争 依据传统贸易理论,我国大力发展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贸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从贸易条件变化看,有出现恶化迹象,因此理论界开始对比较优势理论和我国贸易实践进行了反思.洪银兴提出了"比较利益陷阱"观点,对传统分工格局提出质疑,他认为长期来看即使获得比较利益,也未必能保证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基于价格优势的竞争,缺乏垄断优势.  相似文献   

6.
综合以往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成果,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分析工具,针对近年来的新兴市场国家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四国"的贸易数据的分析及比较研究,总结这四个新兴市场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分工源自比较优势的差异,而比较优势理论却是建立在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完全竞争和不存在规模经济假设上,制约了其理论的适用性。战略贸易理论以更符合现实的假设前提,强调外部性、学习曲线和规模经济,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发生的原因和效果,为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引导国际贸易政策走出比较优势的长期误区。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将自己封闭起来独立发展,而总是要选择一定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优势以参加国际间的分工和竞争。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一回顾与评述,通过对比分析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揭示目前的新理论所具有的政策价值和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三年,我国农业在 WTO所构建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框架下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要继续依据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逐步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在分析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国际服务贸易的产值与就业比重、显示比较优势、开放度、开放控制策略等方面对不同国家的服务贸易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对我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提出了结论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产业内贸易的实践与内涵,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深化为中间产品,跨国公司实现了其主导下的全球资源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工序中的最优配置,其中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了全球竞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再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的一大进步。但有人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并列起来作为贸易的基础,并且认为比较优势已经过时,竞争优势才揭示了贸易根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这种完全割裂二者的看法,本文提出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理论蕴意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竞争优势理论,以动态化的视角分析研究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及其理论蕴意,并提出我国贸易出口商品优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文章指出,一国贸易商品出口结构的优化路径是基于国内现有禀赋资源条件,培育比较优势产业并推动其不断实现动态化、高级化,着力培育和催生贸易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以贸易竞争优势为主体的新型贸易出口商品结构格局.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重视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巩固和发展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形成与新兴竞争优势产业的互补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分工除传统的产业分工,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也成为各经济体间的分工趋势,学界也一直关注比较优势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都认为各国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与贸易。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拓展和归纳,构建比较优势来源的指标体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处理后,通过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得到东亚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各主要载体的综合得分情况,并对相关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提出了各经济体在更好地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流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沿着“比较优势”这一主线进行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全部的贸易现象,与当代贸易现实更存在较大差异,因为严格的理论假设简化掉了很多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新制度经济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交易成本理论引进到贸易理论研究中来。并在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的概念,力图使贸易研究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文化领域进行合作,可以增强相互的认同感,为"一带一路"建设加深民意根基。本文以文化产品贸易为切入点,利用UNCATD统计的2006年-2015年间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数据,研究中国和东盟文化产品贸易关系及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在工艺品、新媒体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在影视媒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中国出口角度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强于竞争性。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贸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贸易理论界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有争论,本文以印度软件服务贸易为研究素材,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比较优势理论完全也可以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回顾,总结出任何国家、任何时候贸易政策的本质都是保护性的.本文分析了"公开型"和"隐蔽型"贸易保护的性质,建议中国构造"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相似文献   

20.
比较优势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进行国际贸易,获取经济利益,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核心理论,主流经济学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各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理论基础。但是现实中一国在存在劳动力供给剩余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却未取得经济的进步与增长,从而引发对该理论有效性的争论。本文试图在分析劳动供给剩余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在劳动供给剩余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定的保护贸易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