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货币银行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时代的进步;现行货币银行学面临一系列困惑,最大的困惑是其内部逻辑结构缺乏一致性。为此,货币银行学应该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与创新。在当代中国,货币银行学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科学的态度应该是莫要轻言放弃。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及特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和成因,提出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银行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文章结合作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货币银行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文章结合作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从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小林 《时代经贸》2014,(4):159-159,161
《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讲授好《货币银行学》课程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后续的学习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在吸取其它老教师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技术创新的营业税优惠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银行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文章从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叶欣  丁胜斋 《当代经济》2007,(6):104-105
《货币银行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文章从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对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方面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要搞好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就必须正确认识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把握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推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10.
应用性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结合货币银行学这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理论性强兼有一定应用实践性的特点,提出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要通过调整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及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货币银行学教学进行一些改革,以提高货币银行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及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和核心课程,但目前在其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金融人才需求等多个教学目标,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等多角度采取系统配套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2.
《财经问题研究》2007,(4):F0004-F0004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建设起始于1952年。几十年来,在林继肯教授等老一辈金融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长远的超前眼光构建我校的金融学科体系,巩固和提高了金融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专业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3所院校首批获得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金融学专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本学科被遴选为财政部重点学科及辽宁省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以全省第一的名次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5年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成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金融保险业),金融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19世纪末就曾有英美传教士在中国开设过《富国策》、《富国养民策》等课程,并有口述笔录的《货币银行学》等西方经济学译著零星传人中国,但在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知识界没有传播开来。只是在废除了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界摆脱了传统经书的羁绊,抱着实业救国、科技教育救国的远大理想,兴办实业或出国留学,现代经济学才得以在中国传播。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已于1999年6月28日公布,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根据一年来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原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仍称为《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通过对比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你会发现其会计核算原则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货币理论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752年休谟的《货币论》发表以来,虽然经济学家在货币理论上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是这个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谜。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中都是将货币简单地解释为“信用货币”,“货币”与“信用”是近乎等同的概念,这种做法会引起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难题,例如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或者说,货币对经济有没有“真实影响”?货币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货币数量还是关注信贷规模?  相似文献   

16.
浅析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强 《时代经贸》2007,(8Z):57-58
以货币为介质的交易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社会中货币交易的原则,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互联网。除以纯粹交易为目的的网络交易平台外,网络游戏也正在体现其货币交易的强大能力,从QQ游戏、《传奇》到《魔兽世界》、《天堂Ⅱ》,人们正在频繁地采用货币交易的形式完成各项“工作”,随着这些交易体系的日益完善,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7.
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重新修订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下称“新准则”),并要求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企业内施行。新准则实施一年来,增加了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难度、部分抑制了关联交易、打击了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简称准则)与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简称制度)在对非货币性交易业务的规定中存在着部分差异,这些差异值得广大财会人员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企业会计准则一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核算原则,简化了非货币交易的披露内容和有关费用的核算,取消了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科目,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规范资产计价和损益的确定,避免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相似文献   

19.
刘勤  钱淑萍 《当代财经》1991,(7):20-21,62
电子货币和纸币一样是一种货币符号,是一种以电信号形式出现的银行货款。它伴随着银行电子化而产生,是货币银行学与计算机科学高度结合的产物。电子货币自诞生日起就以结算简便、调拨迅速、节约纸张、方便用户、加快商品流通速度的显著优点而受到国际金融界的瞩目。自六十年代以来,美、日等国的金融机构纷纷为其银行电子化的目标投入巨款并已取得卓越的成效,其中货币材料电子化就是其努力追寻的目标之一。目前,用电子取代金属、纸张做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材料不仅已部分地成为现实,而且已代表了未来货币形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 ,许多经济学教材、论著和辞典中 ,将货币的本质界定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与马克思的原意正好相反。马克思一再强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般商品” ,而与货币相对立的其他众多商品是“特殊商品”。本文对学术界关于货币本质认识的是非进行了历史考察 ,指出斯大林倡导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放弃了货币是“特殊商品”的提法 ,而我国学术界没有注意到。同时 ,对《教学与研究》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有关观点提出辩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