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企业改革的第30年,对未来发展的渴望,促使我们认真地盘点历史。本刊记者整理的中国企业改革30年盘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这30年的改革历程,相信既有助于我们的温故,也有助于开新。 相似文献
2.
3.
4.
"多年实践证明,开发区的经验是成功的经验,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模式。开发区过多过滥不是开发区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本地区发展所采用的"一轰而起"的现象。开发区的管理应规范化,不同的区域应确定不同的投资强度标准和产出强度标准,谨防"一刀切"和"一阵风"。" 相似文献
6.
7.
8.
12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隆重召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全面回顾三十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30年:中国企业裂变术美国管理学家赫曼·梅纳德说:未来属于企业,社会中心将是企业,因为企业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基础,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翻开中国企业改革30年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经济体制改革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传播和实践已经30年了.为了系统思考并总结30年来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路径和方式,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1月12日至14日召开了"企业文化30年:实践路径与方式"北京峰会.此次峰会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对企业文化实践综合经验作了介绍交流,对企业文化实践规律与方式作了学术探讨,围绕精细文化、质量文化、项目文化、班组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文化、诚信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作了专题对话,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与方法作了交流观摩,对企业文化30年实践与启示作了总结梳理,并参观了联想企业文化展馆.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回顾2023年,中国企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赋能、价值创造、品牌引领、治理优化6个方面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国有企业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亏损严重。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权责不明、分配上吃大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张小建同志为由他主编的《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所作的后记,稍有改动。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在回顾自己30年工作经历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就业再就业工作30年的画卷。我们感慨中国就业改革发展30年的峥嵘岁月,更向30年来为中国就业再就业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和心力支持的人们致以敬意!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的每一个领域都在述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作为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中国就业,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和在领导、同志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和一些亲身参与、亲眼见证这段历程的同志共同提笔,合力编写了《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该书从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建立劳动服务公司,改革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确立市场就业主体地位,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城乡分割、 相似文献
16.
一亩地一年两季产900公斤粮食,上缴150公斤,还有750公斤,自己吃要200公斤,还有550公斤,50公斤粮食50元(最高的时候),共计550元,一亩地要化肥150元,要农药30元,还有370元。假设一家4口人4亩地,总计年收入为1480元,学校集资要50元,还有1430元,油盐酱醋电一年300元,烧煤(不准砍树) 相似文献
17.
18.
什么是工业化、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不是完全清楚的,因而工业发展战略上有过很多失误,犯过很大错误。经过30年的工业改革和发展,我们逐步调整工业发展战略,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世界潮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探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迅驰险殇、朗科折戟、格兰仕受谤、特富龙遭疑——对于部分中外企业而言,2004诚可谓”多事之秋”——面对风波,有的企业谨言慎行、步步为营,有的企业处变不惊、应对果敢。当然,也有企业在危机来临时莫衷一是、进退失措…… 相似文献
20.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8,(12):18-21
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中国巨大的财富莫过于一大批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三十年间,这组企业群像中,始终伴随着三股力量的角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是如此众多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才成为推动中国成长的不竭动力。不管是已经逝去的还是健在的,这组企业的群像值得我们为其立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