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是否经济、高效率、有成果地运作的程度进行独立评价和检查,目的是为公共措施的执行和后果提供相关的信息.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制定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将<审计法>的内容具体化.1983年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成立,开辟了中国审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明显改变后,政府审计也需要转变工作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上来看,政府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和责任审计扩张正成为一种潮流。我国政府《审计法》修订源于政府的转型和加强对公权运行监督的需要。《审计法》修订的路径选择揭示公法修订要有充分的理论储备、广泛的社会互动和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法律障碍已经消除 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这条规定叙述的比较含蓄,主要是为了保持与审计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陶岚 《财会月刊》2022,(S1):8-12
2021年新修订《审计法》的通过,推动了国家审计校正职能定位,创新了审计观念。本文通过分析新《审计法》变化亮点,与之匹配相适应的审计观念,探讨新《审计法》背景下评价反馈型审计、国家治理审计、开放性审计、建设服务型审计与协同审计五大新理念,并从保障真实性、立足宏观性、强化开放性、提高建设性、加强协同性五个方面提出新《审计法》下国家审计观念变革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围绕党的十九大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论断、新思想、新部署,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审计政治站位,增强实现十九大确定的新目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注重揭示制约体制、机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推动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实际成效。绩效审计是国际审计的主流,政府绩效审计终将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点和重要发展趋势,政府绩效审计在促进政府管理效能、堵塞制度漏洞等方面,能真正起到预警、促改革等作用,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提高审计监督效果,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绩效审计是当代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我国审计事业经过20年发展之后,进入由财务审计为主转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的转型过渡期。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2001年2月,深圳在《宪法》、审计法确立的审计监督制度框架内,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形成了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7.
公民通过让渡部分公民权力并交纳公共资金的方式组成政府,同时通过选举组成代议机构监督政府,为了缓和这种代理矛盾,建立了国家审计制度。本文从代理角度对《审计法》的修订进行了解读,认为新《审计法》通过强化政府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责任,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独立性,强化国家机关负责人的受托责任和加强审计机关的权力约束等,将能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促进公共治理、维护公民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对预算安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是从法律上赋予审计机关新的职责,给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提高了一个新层次。《审计法》第四条还规定了各级政府每年度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报告。这说明,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不能根据各地情况可审或不审,而是非审不可。因为,政府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这方面的审计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审计法》存在的主要不足 1、不能涵盖目前实际存在的审计业务范围。审计工作的迅速发展使审计领域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审计法》的权限规定,如目前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尚未在《审计法》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于是国家审计署新修订了《审计法》。《审计法》的修订同审计功能拓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本文将从审计功能拓展视角对《审计法》的修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以来,审计工作以政府财政收支、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为主要内容。2003年7月公布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付诸全面实践和探索的行动被真正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2.
与原审计法相比,新修订《审计法》的条款内容有所增加,由之前的 54 条增加到了 60 条,条款内容主要变化表现在党的领导、队伍建设、审计职权、审计工作方式、结果运用等七个层面,同时对内部审计相关条款进行了补充与修订,这对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法律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明确新审计法的相关法律条款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明确指出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作为国务院重要组成部门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如何落实《审计法》所赋予的职责,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有效地为央行的工作保驾护航,成为我们部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管理及其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都会得到改进.  相似文献   

15.
1、不能涵盖目前实际存在的审计业务范围。审计工作的迅速发展使审计领域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审计法》的权限规定,如目前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尚未在《审计法》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审计法》明确规定"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一规定,一方面为我们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内部审计事业开辟了广阔思路。笔者结合对《审计法》的学习和理解,参照国际内部审计惯例和我国当前内部审计的实际,对《审计法》颁布实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谈谈管见。一、加快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审计法》的颁布实施,必然带来内部审计工作思想上的变化,这些思路如不尽早加以规范加以明确,势必造成工作上的观望徘徊,延误发展内部审计的大好时机。因此,《审计法》生效后,内部审计应立即出台与《审计法》的配套《条例》、《审计标准》等,细化法律条文,缩短新老制度交替的中间过程,使内部审计工作迅速转轨适应《审计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自从《审计法》颁布以来,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了不断实践、探索,已摸出了一条较完整的工作路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预算执行审计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要不断创新发展,围绕党委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心,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服务的作用。现结合对我市几年来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情况,谈几点看法。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审计内容上不断充实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根据《审计法》…  相似文献   

18.
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英国实施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英国早在13世纪就建立了王室财政审计制度。1861年.英国议会下院设立决算审查委员会.首次建立了统一、独立的审计机构。1886年通过《国库审计部法》。1983年,英国通过《国家审计法》,把英国国库审计部更名为英国国家审计署。英国国家审计署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代表议会对政府公共开支进行审核.监督政府运作.向议会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9.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内容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足目前国际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较成熟的国家之一.对于效果性评价,英国审计法规定不可以对政策效果进行审查,而实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评价,因为如果不对政策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显然不能够实现真正的效果性评价.但这种效果审计又在实践中很难进行,因为绩效审计不同与传统审计在于审计项目的具体化和很难标准化,并在实践中要求进行定量分析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包括绩效审计准则、操作指南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我国对审计标准和指南的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绩效审计基本准则、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绩效审计指南以及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拟构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为绩效审计实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