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2.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3.
五铢少见品     
近期,笔者见到一批生坑小五铢钱.这批钱正面类似龟兹五铢(见图),制作规范,钱形小轻薄,广穿,内外细郭(正面无穿郭),面文清秀细字,五字行笔微曲,五字中间交叉"点"与其他常见的各代五铢钱有明显的不同:常见的五铢钱的五字行笔是在中间"点"跨越交叉;该五铢的五字行笔是通过中间"横条"跨越交叉,铢字金短朱长,朱字上下方折,右侧笔划紧沿穿孔边坡.钱体锈色发黑,品相均极佳,属未流通前入土.据卖钱者讲,此五铢出土于江苏邳州市古邳镇.笔者查阅手头有关钱币工具书资料,均未查到该钱的归属,特此供泉家研究.钱径19.8,穿孔9,厚0.7毫米,重1.7克.  相似文献   

4.
近集得曹魏五铢两枚,一枚钱文横读五铢,径23,穿11.5毫米,重2.1克,右边残缺一块,"铢"字锈蚀不清,背稍移范(图1).一枚钱文横读五铢,文字隐起,面上正中有一卧"五",暂读"五五铢",径23,穿11毫米,重2.5克(图2).上述两枚钱币均广穿,周边有毛刺,廓压钱文,制作不精,完全是曹魏五铢之形制.此钱得之一农民之手,自称是金村人(曹魏故城内一村名),种树挖坑挖出的,同出还有几枚汉剪边五铢钱(本文不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唐高祖李渊为整治混乱的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和其他杂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更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设计意味.开元通宝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它与秦半两、汉五铢钱并称为我国货币史上三大钱系,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钱币,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唐代第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还是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我国钱币铸造的楷模,其铸钱艺术和工艺也对其他国家铸行钱币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铢钱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汉立国初期,高祖所铸荚钱和文帝铸四铢钱,质量都很低劣.文帝允许私铸,诸王达官豪商大量铸钱牟利,因此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同,严重影响了社会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武帝颁行三铢钱,禁止民间私铸,规定"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元狩五年(公元前115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但是盗铸之风不减,"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天下氐无恙皆铸金矣".武帝又改行赤仄钱,仍然不能稳定币制.  相似文献   

7.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8.
半两和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钱币,世存量颇多.笔者藏有两枚异品钱.图1钱出自襄樊汉江江底砂砾中,钱径22毫米,穿边长8毫米,重1.9克.钱表黑绿,铜质细腻,铸造精良.从钱文看为官铸品无疑.  相似文献   

9.
蜀汉传形五铢,形制同东汉五铢,但风格与众不同,颇有独到的特点."五铢"二字传形且反书,面无内廓,背有内外廓.钱径24.0毫米,穿10.0毫米,重2.4克,光背.(如图)  相似文献   

10.
李鹏 《西部金融》2002,(1):60-61
1999年秋末,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英雅尔乡一农民在挖灌溉渠时发现一处窖藏钱币,共27斤,大部分为五铢钱,锈结成块,遂被当地的古董商收购,流入北京一古玩店.这次出土的钱币经过处理,共得到完好的11斤.后经仔细捡选,发现这是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南北朝时期窖藏钱币,其中绝大部分是五铢钱,此外尚有从秦半两到后赵丰货等十数种各朝钱币.魏晋南北朝埋藏的钱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姬荫槐 《西部金融》2001,(12):61-62
西安三桥镇农民有老生坑轮侵五铢钱12枚.书铸风格雷同.轮压"五"字右侧上下角,二横短平,竖笔有微曲、较直、宽肥和中腰弯曲等型态.压铢字"金"左侧,四点长短不一."朱"字有方、圆折和中竖上长等.钱径大小有时差地异之别.摘拓5枚如图表.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夏,在集币市场一农民拿着一串五铢钱,约百余枚,钱体锈蚀较重,绿锈斑驳,但文字仍清晰可辩.我从中挑选了10余枚.这批钱大部分钱体厚重,钱文古拙,五字多数交笔为直笔,"朱"字上下方折,但书写随意,与后期上林三官五铢及昭、宣时期五铢不同.很显然这批钱应为西汉早期的郡国五铢,现选拓10枚供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三期上曾刊登过我写的一篇短文<和五铢钱同出的"怪物">.在文中我简单地介绍了一枚和西汉五铢一起出土的长方穿形铜钱.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说清它是钱是物,只知这东西和五铢钱出自一座西汉墓,而此墓又距离西汉武帝的陵寝茂陵不远,且出土时放在一个陶罐内.当时五铢钱有120多枚,长方穿形钱有7枚.我有幸获得五铢钱11枚,长方穿形钱1枚.  相似文献   

14.
在我藏品中五铢"君宜候王"有三种版式,现介绍如下: 五铢钱存世极多,但要想集得一枚真正特殊品是十分不易的,"君宜候王"当属此类钱.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秋,笔者在一堆杂钱中挑得一枚同治通宝背满汉"宁"字钱(见图),该钱径26、穿5、厚1.6毫米,重5.1克,宽缘大字,笔划粗壮,铸造精美,青铜质.关于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钱币界大多认为"系后期仿康熙制补铸",且多定为未见传世.近年多有发现.此品的发现为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  相似文献   

16.
唐朝建国后,社会趋于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发展,才开始铸造本朝钱币. <归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四(公元621)年秋7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归唐书·食货志上>载:"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珠四系积十文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解决郡县和封国(王国)铸造郡国五铢钱所引起的朝廷与地方官府和王国之间争夺铸币权的矛盾①,扭转铸币的减重问题,在继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三铢钱和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造郡国五铢钱后,又一次进行币制改革,铸造了一种被称为"赤仄五铢"的青铜币.<史记·平准书>记这次币制改革云:"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相似文献   

18.
赤仄五铢,对"赤仄"这两字的理解以及它的形制特点的探讨,困扰了钱币界多年,这个汉武帝留下的千古之谜,迄今仍无谜底.  相似文献   

19.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20.
大布黄千为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实行第三次货币改制时所铸十布之最大者,"黄"为"横"之省边榜"木","横"即"衡",等于之意,"大布黄千"即等于"小泉直一"1000枚,一般长5.4厘米,重8克至12克.十布面背肉好具有周廓,每布历来只有二种版式,一种面中线通于穿上,一种中线止于穿下,另大布黄千有一种异范钱,十布合计共有21种版式,此乃钱币界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