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月兰 《经济问题》2003,(12):55-57
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可以从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和新经济实力三个指标得到印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财政政策安排角度,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三个方面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2020年省级农业发展数据,综合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算了全国及粮食功能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差异程度,并进一步从一级指标入手,分析了引起区域差异产生和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1)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按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主销区、主产区、平衡区”。(2)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动。(3)主销区内部差异波动与产业升级指标相关,主产区内部差异波动主要受产出高效和产业升级指标影响,平衡区内部差异波动源于产业升级指标中的追赶效应。(4)区域间差异主要源自产业升级指标,成果共享指标也起到部分影响作用,三大区域各具发展短板。因此,为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衡性,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水平最低的平衡区为发力点,以产业升级指标为抓手,以各区域发展短板为突破,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梁红莲  张红菊 《经济地理》2002,22(5):569-573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CV)、标准差(S)和综合差异指标(TZ),分析从1965-1999年间,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指出了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环京津外向型战略;发达县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特色经济集聚;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形成纵向分工体系;加速城市化;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论区域经济差距的衡量指标与测度方法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赵建新 《经济地理》1998,18(3):20-24,29
1衡量指标的选取任何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测度、总是在对某些已确认为能够衡量各区域整体经济状况的特定指标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特定指标的选定首先要具有区域间的可比性。由于各区域范即大小和人口的多少不尽相同,而且经济差距分析最终所关心的是各区域居民在生活质量水平上的差距,因此,任何具有区域间可比较意义的用于衡量各区域经济状况的指标。应该总是带有人均性质的。用于衡量区域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大体可分为产出指标、收入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三类。产出指标我国传统上习惯于使用社会总产值这一指标,由于其只核算物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以省域及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与豫西豫西南地区为四大区域,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描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现状,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静 《时代经贸》2011,(18):146-146
本文在经济绝对差异的警戒水平的确定基础上,运用1989—2010年的人均GDP极差和全省GDP增速数据,建立拟合模型,对湖北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进行了测度,得到的结论是: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总体区域经济差异水平在扩大,湖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应控制在[7.0,13.09]区间内。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主要以省为单位,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人均GDP来衡量总量收入和产业收入,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问题,分析方法上采用泰尔指数对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进行分解,利用吉尼系数对产业进行分解,得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利用R/S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情况得出2000~202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在中国区域发展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将于1978~1999年间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其区域发展差异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恩格尔系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显示了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通过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说明了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用回归方法对四川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划分了四川的经济发展类型区,从而提出相应的经济优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三个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年到2011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县域相互位置关系和经济结构因素是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地形、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率等自然社会因素也对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3.
宋弘 《现代经济信息》2012,(20):209-210
本文利用2003年-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采用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不平等程度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教育水平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小;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促进作用最小,教育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对此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区域发展差异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选取41个指标,通过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对辽宁省58个市(县)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各市(县)无论总体,还是人均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区域发展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在"五点一线"战略背景下,辽宁省要想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达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既需要辽宁省沿海与腹地的互动发展,又需要政府部门实施全面的差异化政策,诸如重点扶持落后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市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  相似文献   

15.
区域R&D资源投入和产出差异聚类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D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率是反映区域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尺度。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R&D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地区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为了对我国各个地区的R&D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分析,引入指标对各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形成投入产出二维表。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5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趋势发展分析,结合区域现状和发展对区域合理配置资源投入和提高产出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为36.23%。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也具有重要贡献,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08%和8.96%。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以我国内地31个省(区、直辖市)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其专利数、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等科技指标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技术工业总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等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作定量分析,探讨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知识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可达性(knowledge accessibility)是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与其他有关区域(同样也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知识流动(溢出)的便捷程度。知识分布的空间差异是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高度可到达(可进入)的区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区位依赖(location-dependent)”。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一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的。知识可达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和“潜力”,而这种接触机会、接触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渐提升,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是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差异是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东部区域内差异,即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处于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较为平稳;从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服务业在总量上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利用总量数据和面板数据探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并未出现剧烈波动和显著下降的现象,其贡献率约为12%;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人均产出与交通基础设施贡献度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曲线。当前,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较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其投资布局上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