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零售商和制造商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但随着"零售革命"的兴起,零售商通过连锁经营实现了规模经济,其实力日益强大,对制造商采取各种不平等的交易行为;同时拥有名牌产品的制造商也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来要挟零售商,使得双方关系日益恶化,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厂商关系.因此,本文站在制造商的角度,分析了厂商冲突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跨国零售巨头凭借其强大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压缩了中国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影响了中国制造商的资本周转,从而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投资,阻碍了产业的升级。为此,中国制造商需要构建战略联盟,增强议价能力;零售业需要进行供应链改造,为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分销提供合适的渠道;政府应对跨国零售巨头的买方势力进行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晓明 《经济论坛》1999,(21):12-13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数字通信手段为基础、依靠网络来完成商品交易全过程的经营方式 ,从商品的浏览、选择一直到订货、付款均采用电子手段进行交易。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 ,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交易中使用电子货币 ;二是交易基于IP地址 ;三是交易通常跨国界进行。电子商务的以上特点给传统的税收体制提出了法律上和政策上的挑战 ,如何通过税收来规范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网络税收的复杂性在基于网络的电子交易中 ,交易双方往往身处异地 ,有的甚至是身处异国 ,而国与国之间有关电子交易的税法更是千差…  相似文献   

4.
日本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和寻找新的业态竞争方式进行竞争,也应考虑在意合的基础上实现多赢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外商投资限制的逐渐松动乃至全面对外开放,众多跨国零售集团以大型超市、百货业态纷纷抢滩登陆,进而长驱直入、分地割据,挤占和瓜分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外资的进入无疑将重新改写中国零售百货业竞争格局,迫使所有业内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角逐。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抵御压力和冲击,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6.
贺卫  彭驰 《财经科学》2007,(5):74-80
本文通过传统供应链中供应商和制造商的讨价还价模型分析,论证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不同,造成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同,从而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也不同.制造商可以通过与高质量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诚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减少为讨价还价消耗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双方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企业资源、核心能力、东道国环境三类。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资源、国际化经验、声誉资源、与供应商的关系资源、文化类资源;核心能力元素包括供应链管理、组织管理、零售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东道国环境主要涉及当地消费环境和竞争环境。这些因素对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混合战略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中国的零售业发展空间巨大,已成为跨国零售连锁企业抢夺的重要海外市场。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应采取何种策略,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在欧洲的跨国并购的对比研究,指出印度企业在欧洲的跨国并购在交易数量和规模均超过中国企业,而且印度企业在对外投资尤其跨国并购中战略远见与成熟也高于中国企业,并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资产价格已迅速贬值,中国企业需要借鉴印度经验,从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有价值的技术、品牌、市场和管理技术,从而获得迅速提升的竞争实力,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再仅仅依赖成本优势,而是拥有技术定价权和品牌定价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跨国零售企业经营的长期战略、市场调查状况、零售店铺业态的定位、选址、销货中的低价策略、服务上的非价格竞争、本土化策略、运用高科技提高竞争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房定坚 《经济师》2003,(7):63-64
技术商品在交易中如何定价不仅关系到交易双方经济利益 ,而且影响到技术这一稀缺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技术商品的价值是定价的基础 ,由技术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其价格。由于技术作为商品有它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殊性 ,技术商品在交易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因此 ,技术商品的价值估算十分困难 ,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技术商品交易定价的中介 ,加快我国技术商品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跨国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其卓越的品牌和服务优势获得了终端市场的成功,夺走了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业环节相当一部分价值。基于这一现象,本文没有从一般的思路即同行业中的中国零售业如何去应对全球零售业下手,而是提出价值链中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博弈跨国零售商。文章根据双方的博弈现状,建议制造商在博弈中应该更多地拥有自主创新、品牌优势和卓越的服务营销以及同零售商的双赢合作。  相似文献   

13.
跨国经营的工具性本质及其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手段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跨国经营是当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国经营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明确跨国经营的工具性本质及知识在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就与跨国经营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并阐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初期阶段在业务领域和地理区域的选择及经营过程安排的决策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零售专业技能内涵重新诠释的基础上,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构建了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零售专业技能有效的跨国转移是国际零售商将在母国市场已经形成的专业技能组合适应东道国市场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组织吸收能力、学习机制所决定的组织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效果。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涉及知识流在零售商国际总部——东道国总部——东道国各个店铺三个层面的流动,是一个由组织学习所驱动的动态演进过程,东道国总部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研究揭示了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与当前国内市场的跨区域扩张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谦  孙远  黄钰淇 《经济论坛》2012,(9):152-155
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全球扩张的重要手段。然而,企业要想真正提高跨国并购绩效,就必须认清楚各种影响因素。决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围绕并购双方企业特征、并购双方所在行业特征、并购双方所在国特征以及并购交易特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给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制定投资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红燕 《经济论坛》2010,(2):130-132
本文通过特许费用案例分析跨国零售商与我国本土制造商的纵行限制关系,通过扩展关于买方集中、纵向限制的纵向关系模型,集中探讨了具有垄断势力的下游跨国零售商对上游供货商的纵向限制行为,最终对跨国零售商对我国本土制造商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嘉庆 《产经评论》2013,(3):141-148
近年来,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商品金融化趋势愈加显著。商品金融化并非新生事物,早在近代欧洲,一些大宗商品贸易已开始被赋予金融属性。本文从近代欧洲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形成过程的历史视角研究商品金融化与产品定价机制变革关系,对荷兰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过程及商品金融属性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在近代初期已从商品交易中发展起来,并在阿姆斯特丹商品市场上大量应用。由于过分依赖资本收益,国内产业衰落,荷兰商品交易中心地位没能保持下去,在工业革命前半个世纪甚至更早,欧洲商品交易中心从阿姆斯特丹转移至伦敦。从交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可以看到商品金融化进程中基本条件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商品金融化问题的本质。这同时揭示出当代商品金融化趋势与产品定价机制变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外资零售巨头正在中国出口领域扮演“大买家”的角色。6月28日,第四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以下简称“跨采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沃尔玛、家乐福、易买得等数十家跨国零售集团派出近千人的专业买手和采购高管,同中国上千名供应商一起,面对面交流,创下历次会议以来展会规模最大、成交金额最高等纪录。  相似文献   

19.
零售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终端产业,在一国经济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中国零售业结束WTO保护期并迎来全面开放,众多跨国零售巨头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在业态模式、经营方式、服务理念和零售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零售业产生了显著影响。零售业的发展不仅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事关中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系统地分析FDI对中国本土零售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欧美和港澳台)进行区分,从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参与度这两个维度考察其对中国本土零售业技术溢出和竞争效应,以期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云 《时代经贸》2013,(22):48-48,52
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使用内部融资向制造商贷款,本文得出当零售商贷款后取得的收益小于不贷款时的收益时,零售商的初始最优订购置决定了双方的最终库存策略;反之,则制造商将一单位额外产品通过零售渠道销售所获得的利润与通过直销渠道来满足其转移蔷求时所获得利润的关系,影响了最终库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