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必须能够全方位涵盖其综合效益的内涵,全面计算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的所有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该文以奈门沁村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动态及实证研究方法,确定所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大小。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等差法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安徽省郎溪县南丰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对项目整理前后的各种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达到"良好"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整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良 《农村经济》2005,(2):27-29
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科学评价土地开发整理效果的依据。本以广西柳州市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论述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是加强项目管理、科学评定项目真实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剖析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的内涵,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湖北省鄂州市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鄂州市土地整理项目在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项目建设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最大化为评价;隹则,建立了我国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曙光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效益测算与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初探--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我国在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的现状,分析了土地整理潜力和总结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设计了一套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和加权计算土地整理潜力;这种评价模式已在项目区进行了实践,意为农村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范金梅 《中国土地》2003,(10):14-15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评析,对今后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景观4个方面构建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对宣城市养贤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建议尽快实施.由于该项目生态和景观效益一般,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和景观效益,使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旨在为优化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实施,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GIS为支撑,建立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土地整理生态评价为提高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可实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目的:引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机制,探索其方法。研究方法:借鉴比较方法。研究结果: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分析其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研究结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是实现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关键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是推进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枢纽。本文以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寺庄镇、河西镇、神农镇、陈区镇的5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效益综合评价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四方面入手,构建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组成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证评价。以期为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实践工作提供较为合理的定量评价标准,有助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科学化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农户视角出发,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镇347份农户调查为基础,定量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三农"效益,为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提供相关建议。研究方法:选取农业效益、农村效益和农民效益共3个潜变量和15个观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揉谷镇土地整理项目"三农"效益处于中等水平,农村效益较好,农业效益次之,农民效益最低;(2)农村效益和农业效益均对农民效益产生了一定的显著影响,但农业效益对农民效益的影响较低,农业效益每增加1单位,农民效益仅增加0.18单位。研究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三农"效益,特别是农民效益的提升,更要确保农民分享到农村效益、农业效益,推动"三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评价多集中关注于经济效益评价,对生态效应的评价较少,更没有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该文从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出发,结合宏观的景观格局与微观的生态过程,选取了斑块个数、破碎化指数、景观隔离度、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物质循环速率、干扰频率和土壤质量8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评价体系,运用归一化方法对评价指标量化,并结合天津市七里海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在景观格局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优化,斑块个数减少,破碎化指数降低,总体景观隔离度降低,但局部区域由于修建水泥道路导致隔离度增加。在生态过程方面,植被覆盖率提高,但呈现季节性,生物多样性降低,物质循环速率和干扰频率增加,土壤质量有较大提高。总体上,土地整理项目取得了耕地面积和土壤质量改善方面较好的效益,但在生态系统方面受到较大干扰,带来了负效应。今后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从生态学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特尔斐法确定其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用定量化的方法为规划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以重庆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农地开发整理是充分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农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结合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计算农地整理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巨大、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可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最终使土地整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取北京市延庆区王木营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运用中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价值分别为142.13和156.12万元,增加率为9.84%。同时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在分析现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采用突变理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用定量化的方法为规划方案的择优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新疆建设兵团某典型团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以江汉平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研究土地整理的生态影响.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包括景观分类、数据处理和景观指数选择三方面内容;(2)整体景观尺度上.土地整理后景观变得更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景观多样性下降;(3)景观类型尺度上,土地整理改变了耕地、坑塘、农村居民点、道路及沟渠等景观类型的特性,一方面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坑塘等景观的生态作用.研究结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方法是一种定量反映土地整理生态效应的方法.可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我国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研究不完善。通过分析得出,在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应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能够定量反映土地整理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地整理规划的环境可行性,并且通过结合小尖镇土地整理规划的实例分析,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定量化技术方法。小尖镇土地整理规划实施后,由于坑塘水面的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减少了7.3%,在其规划设计中要对一定数量、面积的坑塘水面进行保护,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