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艳飞 《中国经贸》2013,(4):207-208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可见公允价值的确定对资产的入账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会计准则讲解2010》中,公允价值的应有存在一定的误区,使相关资产入账价值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概念的重新解读.使相关资产入账价值更为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2.
陈莉娟 《发展》2009,(8):55-55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乐林 《中国经贸》2009,(20):201-202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妥筱楠 《中国经贸》2013,(12):216-216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新准则在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有待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多个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本文在探讨公允价值涵义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的应用逐一展开论述。并研究了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较之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准则概念更加清晰明了,账务处理更加简单,特别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更加具体。该文参照新旧准则的不同,从交易的计量、收益的确认以及会计账务的处理上进行阐述,以新准则为指导,对会计案例进行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转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的交易中,双方应该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愿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情况下仍进行交易。财政部在金融工具、投资眭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中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笔者通过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形式,对公允价值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恢复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新准则实行以来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秀琴 《特区经济》2007,224(9):68-69
在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确认资产的入账价值,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些情况包括: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以及在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换中,不涉及补价与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有所不同,而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换中,还要计算应在当期确认的收益。本文试图探讨对于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入账基础采用何种方法更为合理,以及新准则中换入存货的计价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中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中的利得、非货币资产交换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存货成本计价中取消后进先出法、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金融资产引入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等内容,较以往的准则更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郭冰 《中国经贸》2009,(14):155-156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界的里程碑。新准则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出现利润操纵,准则又“人为”谨慎地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取得与计量”。本文将探讨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相似文献   

13.
智喜睿  孔令玺 《中国经贸》2010,(10):221-222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给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本文在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为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提出了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尽可能达到规避管理者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更加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为公允价值在我国高质量的运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戚明 《山东经济》2007,23(2):158-160
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随后将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新会计准则在存货管理、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公允价值成为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这些变革将对企业的利润、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广泛接纳和认可.公允价值作为新的一种计量属性运用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和资产减值中.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文越 《中国经贸》2013,(22):168-168
费用类项目包括利润表中所有引起企业净利润下降的因素,如营业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营业外支出、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所得税等。其他项目则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相似文献   

17.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涌现,为了应对历史成本逐渐难以适应如此复杂局面的现实压力,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中很重要的变化是重新提出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将其作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有力补充.新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文章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及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面临的问题开始介绍,得出公允价值在现实情况下应谨慎使用的启示,并力图寻求解决其在现实应用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万小东  张肖倩 《魅力中国》2010,(30):219-219,222
新企业会计准则较全面地在我国的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且得以广泛运用,这种转变将会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介绍了公允价值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及金融工具等方面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肖翾珍 《发展》2009,(4):111-111
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展开讨论,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入手,将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换、债务重组业务中有关资产的具体引用,对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账务处理,就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问题引发思考,期望不久的将来就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有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