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的两种方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后1~3年股东获得的长期超额收益率均为负,而定向增发新股后两年股东获得的长期超额收益率均为正,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宣告公开增发新股股东获得负的股东财富效应,而宣告定向增发新股股东能获得正的股东财富效应。从保护投资者长期利益的视角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证券管理部门推出的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方式和上市公司青睐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方式具备其适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沪深两市定向增发的56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行为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理论,对定向增发折扣率确定的过程进行了检验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的确定并非是一种完全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而是以“初始的5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均值”和“截止前一组已经实施增发的所有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均值”为基点,按照外部锚启动范式和内部锚启动范式进行定价决策,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2006~2012年成功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投机行为及其对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投机行为对中小投资者存在导向性效应,大股东投机行为与中小股东投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定向增发中存在严重的大股东发行时机选择现象,大股东通过操控中小股东的非理性情绪进行利益输送,且利益输送主要来源于中小股东非理性情绪推动的价格上涨而非增发股票发行价格折扣;大股东利益输送程度在牛市环境下远比熊市环境下严重,经营效益差的增发企业远比经营效益好的增发企业严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定向增发的动因研究、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研究、定向增发对长期绩效的影响以及定向增发大股东行为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定向增发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权益再融资的重要手段,但是定向增发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利益输送行为,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通过分析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定向增发过程中利益输送形式,探讨如何有效监管增发过程中的利益输送行为.  相似文献   

6.
公司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大股东“隧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耿 《生产力研究》2008,(14):57-58
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利用公司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机会,采取转移优质资产、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压低增发价格、套现资金等"隧道"行为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严重的不公。防范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一个公平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7.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运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对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要好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  相似文献   

8.
定向增发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普遍采用折价方式发行,增发折价率反映了股权融资成本.当前研究主要使用财务因素对定向增发折价现象进行解释.本文将定向增发数据和发行人信用评级信息相结合,以2006-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案例为样本,结合新华远东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PI)评级信息,考察信用评级信息对股权再融资成本的影响,得出信用评级信息对定向增发折价有显著影响和信用等级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王丽 《经济师》2015,(4):105-106
文章对近几年创业板定向增发的市场表现做了全面梳理,对创业板与主板的定向增发的区别进行全面对比,从而对一级市场投资者提出了投资建议。最后,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后的新趋势做出展望,帮助投资者们成功把握创业板定向增发热潮中涌现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大股东与小股东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与定向增发新股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存在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前都存在盈余管理现象,但公开增发新股前进行的是正的盈余管理,而定向增发新股前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与掏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雷何少华  黄志忠 《经济学》2006,5(4):1157-1178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首次对2006年我国将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列入刑法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和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掏空风险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有所减少。刑法调整后,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存在掏空风险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且掏空风险高的公司企业价值提升得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抑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升企业价值方面,法律治理能替代独立审计治理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13.
By analyzing block share transfers in China during 1999-2006,this study provides estimates of the private benefits of corporate control in China.We find that those controlling blocks are usually priced a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mium compared to those comparable non-controlling blocks.The benefits of corporate control vary with shareholders structure,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variables.In particular,targets with a high intangible asset ratio have less benefits of control,cross-listing in B or H shares curbs the extract of private benefits and companies acquired by private firm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ivate benefits.Moreover,it is found that benefits of control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market economy and factor market development index.We argue that firms with higher private benefits experience more tunneling activities by thei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相似文献   

14.
何佳  夏晖 《经济研究》2005,40(4):66-76
本文扩展Stein( 1 992 )的模型,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包括发行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股票三种融资形式。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模型中无成本的分离均衡将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953家上市公司共4 765个样本为研究对象,控制了内生性后发现: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积累的监管经验有限,控股股东往往倾向于让强制披露显得更加完整,以便赢取良好的市场声誉,从而加剧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隧道行为。为了隐瞒这种行为,盈余往往会被操纵。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完善的法律保护与监管体系为强制披露的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在这类地区强制披露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股份,理论上存在效率促进和掏空两种动机。本文实证发现,大股东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的比率和市场公告效应显著正相关。这一正向市场公告效应是由大股东资产认购而不是股份增持或现金融资造成的。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定向增发完成后一年股票收益率和公司会计绩效变动,为大股东资产认购参与定向增发具有显著的效率促进效应提供了实证证据。这一研究为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产重组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对定向增发宣告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广子 《经济管理》2020,42(5):54-70
多元化经营在现实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吸引了大量研究探寻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企业本身多元化经营,忽略了控股股东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同于已有文献,基于手工搜集数据,本文首次考察了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说明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作为其整体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其次,从影响机制上看,控股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权益在其总资产中份额越高、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之间的替代关系会越弱,说明那些有助于减轻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干预的因素将会弱化这种关系。本文为理解企业多元化经营行为以及企业与其控股股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变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年行  吴世农 《经济学》2006,5(3):893-922
本文收集了1992年5月以来国家颁布的关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以1990--2003年深沪两市的A股股票为样本,分别检验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上市时(IPO时)股权集中度和上市后股权集中度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立法和执法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在我国股权集中度的下降不完全是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结果,IPO发行制度的演变、与股权集中度相关的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立法相对较少、政府对国有股权转让的严格管理、非国有控股公司在保持实际控制权的条件下减少控股比例以获取自身利益,也可能导致股权集中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20.
派现行为下的控股股东利益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深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派现与控股股东利益转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将现金股利作为利益转移的方式之一,控股股东控股优势越大,公司派现意愿越强,派现水平也越高;派现意愿与公司上市年限负相关,而与上年配股情况正相关;此外,债务和股权制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种利用派现政策实施的利益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