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提升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耦合协调度上涨缓慢,协调机制处于中下等水平,天津处于稳步提高期,河北省耦合协调度比较薄弱且低于天津、北京。进而从产业自身、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驱动因素的7个理论假设,进一步运用面板模型对两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四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两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使京津冀地区再次成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北京逐步实现"非首都功能"转移,这对天津市和河北省承接转移,转移后产业升级都有极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区位熵的算法,对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代表数据进行计算,并结合三地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物流及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增长快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且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式发展特征。京津冀装备制造业R&D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河北省处于科技创新链条的最低端。与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相匹配的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和产业联盟合作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河北省应该从交易成本、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和协作体制4个方面提升京津冀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结果显示,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天津、唐山、石家庄等城市,承德、衡水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而沧州、保定、邢台的经济发展变化最大。因此,要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提高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处于中下游水平的5个城市。要实现该区域内部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趋于一体化,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京津冀一体化新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内少有探讨京津冀三地具体某一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研究,京津冀三地特别是河北省医药产业有相比其他产业更为良好的平台与更为突出的优势,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河北省医药发展状况、产业竞争力状况,并同全国其余各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且重点同北京、天津比较,从而发掘制约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寻求产业发展战略,谋求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京津冀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的视角构建政策编码体系,并借助Nvivo软件对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各地级市的创新政策文本展开质性分析,通过对政策内容在不同行政层级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性。研究发现:(1)三地的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整体上服务于“京津创新、河北转化”的功能定位;(2)三地都重视源头性的知识创新,强调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人才福利保障;重视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形成区域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互补;(3)北京以单极发展型政策为主,天津、河北以协调互促型政策为主,北京市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比重低于天津市与河北省;(4)天津、河北以协调互促型政策为主,北京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比重低于天津与河北;(5)河北省级和各地级市的创新政策目标和政策方向具有一致性,地级市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传统技术创新占比较高,与当地产业基础衔接更密切。最后,提出推动京津冀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融企业网络的京津冀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之间基于各种"流"的联系正在促使我国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掌握城市正常运转资金流的金融业,在城市网络结构的形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数据,从企业组织角度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依据京津冀区域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等数据,构建企业网络服务值、企业网络连接通量、连锁链接数等多个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网络性、中心性和功能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格局,城市间通过企业流的作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网络联系且层次分明;其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北京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中心性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天津作为区域双中心之一,其对外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群多中心发展趋势仍然有待加强;再次,区域功能极化明显,区域金融产业集中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其他中小城市的金融产业功能有待培育。最后,从金融产业层面提出构建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城市网络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慧 《中外企业家》2015,(7X):125-127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协同快速发展,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区各个领域的优化。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及优劣势产业,长久以来形成不同产业中人才结构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给予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的良好契机,理清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期对高校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更多由政府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于市场共赢的产业协同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持续支撑。以天津、河北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主要特征,发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主要面临中关村企业较难实现转移、津冀产业承接能力弱、中关村企业转移缺乏持续性、北京新布局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导致中关村企业更多处于观望状态等发展困境。发展与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从中央统筹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创新先行先试;构建权责匹配,多层次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找准产业创新协同对接点,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体系;聚焦重点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