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看紧缩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川 《济南金融》2007,(5):20-21,24
本文从紧缩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动机与效应,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得出近期法定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回笼基础货币、收缩金融体系过剩流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紧缩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动机与效应,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得出近期法定准备金率工具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回笼基础货币、收缩金融体系过剩流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应该看作货币政策方向的转变,可能再次支持了对于2010年实体经济发展不太乐观的判断。比较负面的后果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导致经济活动参与者无法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相似文献   

4.
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特别国债是财政部发行的,有特定用途的国债。特别国债的主要发行方式有以下几种:1.直接向人民银行发行。这种发行只是改变了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却没有改变人民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  相似文献   

5.
6.
首先是外资的持续涌入,尤其是热钱的涌入,对人民币的需求急剧上升,给人民币造成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出现这种局面与国际环境变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首先,是对整体金融运行的影响.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称,此举是一项温和的政策措施,不会引起下半年金融机构贷款下降,商业银行仍将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依然具备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有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中央银行票据或卖出债券,用于弥补存款准备金.但是应该看到,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下半年货币供应的增幅肯定会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速度肯定会放慢,这一迹象在7月份已经显现.所以,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今后几个月,可能出现贷款速度的明显回落,会对一些对贷款需求比较大的行业如钢铁、建筑用材、房地产业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微量递增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基础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分析认为,在目前国际收支双顺差及结售汇体制下,一次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法解决渐进增长的外汇占款问题,而通过价格型的操作工具央行票据去调控数量型操作目标会产生成本偏高的异化现象,至于美元做市商制则效果有限,由于缺乏利益共同体关系,货币市场基金也不适合作为吸纳央行票据的对冲工具。为此,笔者提出微量递增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认为有助于解决当前货币政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邵川 《武汉金融》2008,(3):25-27
本文在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产生原因及其治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作用与局限性。针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论证了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依据与实施手段:紧缩的货币政策应该以统筹兼顾内外均衡为原则,把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以回笼过量发行的货币量为首要任务,将汇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适当加大票据发行与法定准备金力度,配合利率政策,疏堵结合,改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大众理财顾问》2014,(4):28-29
正周毅,CFA,硕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5年证券从业经验。先后在美国普华永道金融服务部、巴克莱资本、巴克莱亚太集团等金融机构从事量化投资相关工作。现任银华基金副总经理、量化及全球投资总监,并担任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相似文献   

11.
谢安 《金融博览》2003,(10):12-13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有两个因素必须认真考虑.除了"货币信贷增长明显偏快",另一个就是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哈继铭  吴华 《金融博览》2006,(12):15-15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日宣布,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在短短的半年之内,连续第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3.
机构投资者的对冲工具——股指期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指期货是以某一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是由金融期货交易所制订的,约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较早的股指期货是1982年2月24日由美国堪萨斯市交易所推出的。同年4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基于标准普尔500的股指期  相似文献   

14.
张万成 《银行家》2007,(3):67-68
0.5个百分点的调整对应回笼银行体系内资金1600亿~1700亿元左右,虽然对银行信贷和市场流动性的实际影响均不大,但其是一种警示作用,更多的是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岭 《银行家》2003,(9):16-18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6%提高到7%.这一货币政策的调整,证实了人们从一季度以来的猜测,可以肯定地说,必将对金融运行乃至下半年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尽管金融市场逐渐完善,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存款利率已降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但人们还是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据统计,我国居民银行存款余额已达7万多亿元。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居民对除存款、债券以外的投资工具如股  相似文献   

17.
寒山 《银行家》2004,(4):18-19
——关注差别准备率和再贷款浮息制度 从根本上讲,这次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实质上增加了中央银行的权利,使中央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运用上具有了更大灵活性和更多的自主性。但是,反过来看,差额准备金制度政策的运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中 央银行在市场上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1月19日,"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11月10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九天内第二次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的历史高位.对丁这一"罕见"举动,业界普遍认为,这是金融管理部门再度对市场发出的紧缩信号,显示了政府抑制通胀和收紧流动性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剂猛药.其效果必然是显著的.人们不禁要问: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有多大?笔者的回答是,影响不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俗地说.也就是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多余准备金)为3.66%.这是一个明显偏高的比率。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商业银行只需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正常准备金就足以应对.故而.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经济后果之一,就表现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资产负债表的重新调整.而收缩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并不显著,也不会明显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两度提高准备金率央行"不得不出手";专家学者看法不一 今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际上在此前不久的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宣布从2006年7月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经过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8.5%.根据央行的解释,这两次调整的原因都是为了克服和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和投放过多、对外贸易顺差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的局面,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