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器”的时代语境分析,指出“器”可用于人物品评,并为正面词语,既可比喻人之器能(“器用”),又可直接喻人。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刘勰作《文心雕龙·程器》篇,从比喻人之器能的角度看,是为了表明理想人格需要贵“器用”而兼“文采”,鼓励文采之士培养“器用”;从喻人之义看,《程器》通过论“器”(“人”),在结构上和《原道》进行呼应,并将《文心雕龙》中的谱系完善为道—圣—文—器(人)。  相似文献   

2.
"实用为本"与"道器相宜"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切合的部分。以传统家居陈设艺术中的屏风为例,阐明屏风的当代转换设计应营造适于当下生活方式之"用",合乎当下思想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3.
人生中的义利关系问题,自古至今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课题。中国古代有所谓“义利之辨”,当今也仍在进行“义利之辨”。能否正确处理义利的关系问题,关系到人生导向、社会发展、民族存亡和国家安危,所以它历来都是人生论中十分引人关注的命题。所谓“义”,《礼记·中庸》上说:“义者,宜也。”孟子也说:“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抑木扶土之经方之一,乌梅丸多用于"久利",历代医家在谨守原方配伍和功用特点的基础上,对本方进行了深入研究,辨证施治,随证化裁,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科等多种疾病,现对乌梅丸基于抑木扶土之辨治诸病思路进行总结,为抑木扶土角度论乌梅丸辨治厥阴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末 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需解决好一个根本性问题: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什么?赚钱、服务,以何为本,以何为末?旭日的回答很明确:以服务为本,急农民之所急,但同时下大力气增强经济实力,既不舍本逐末,又非重本轻末,亦此亦彼,亦彼亦此。 企业只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把个别劳动融人社会劳动,才能实现更大更多的价值;同时,企业只有在  相似文献   

7.
焦德明 《开放时代》2022,(5):60-73+6-7
近年来兴起的工夫论研究启发我们从儒家修身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修养论。从发生叙事来看,革命修养论是现代国民道德修养论的发展,并由于中国革命道路决定采用“民间文化形式”的现实要求而成为全党的思想改造武器。从逻辑解析来看,革命修养论继承了德性优先的思想逻辑,将儒家修身学中的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君子/小人之辨等通过阶级性赋予了现代内涵,并发展出一套彻底的“动”中修养观念。组织化力量是革命修养论取得成功之关键,思想逻辑与组织逻辑的统一使其具备完整的现代性治理术特征。儒家修身学通过转型为革命修养论完成了现代化变革,但也对自身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在后革命修养时代,错过了回应韦伯问题的机会以后,消费社会中的市场主体不再需要一套自觉的修养技术,儒家修身学的未来还需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善恶论     
关于人性的问题,曾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禁区”。其实,先辈哲人早有论述。孔子有“性善论”;苟子有“性恶论”。然其时距今已两千数百余年矣。王珏先生的近作《善恶论》不拘怩于先辈哲人的论迷,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多方面广开思路,力求推陈出新,其中良莠,请读者辨折。望有争鸣之作以续之。  相似文献   

9.
向水学习     
当今世界,“国学”之热高涨,其中儒学、道学、佛学尤甚,显然“悟道”又占上风。就道路而言,要想问路,首先问“道”;就道理而言,要想论理,首先论“道”;就道德而言,要想厚德,首先修“道”;就道术而言,术道兼修,以“道”为根。道之哲理,可谓至渊至博、至精至湛、至微至妙、至神至奇。如何“得道”,可以说是众望所盼、众目以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孔子因成德设教,由成知说学,倡勤学敏思,创因材施教;孟子以求其放心说学问之道,由知类言达理,以寓言喻专心;荀子倡君子假学以致远,善学以尽理,锲而不舍,知行合一;《学记》贬记问之学,倡博喻以超越,更论教学相长、善学功倍、藏息相承之道理.  相似文献   

11.
吴伯凡 《商周刊》2013,(11):51-51
城市化不应该成为投机者的炒作题材,而应当成为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共赢的平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才是城市化之道。有术无道的城市化看似立竿见影,但最终只能耽搁中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欣士敏 《发展研究》2001,(11):12-13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5)
随着工业4.0的方兴未艾,管理4.0时代的大幕也已开启,管理4.0时代的组织管理模式转型被提上了日程,管理4.0模式中的人本化管理、理性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分享化管理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墨、法、兵五家所提倡的礼治主义、道治主义、器治主义、法治主义与策治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管理4.0时代的组织管理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①。  相似文献   

14.
顾家宁 《开放时代》2015,(2):217-223,9
在《国史纲目》一书中,作者承继朱子、钱穆等前贤之志,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精神,尝试建立一种兼具价值根基与理论深度的国史叙事。"精神—秩序"、"观念—制度"的二元互动视角,使之具有文明价值的自觉担当,构成对史学研究碎片化倾向的反拨;而以现代社会科学视角进入对经史典籍的理解,则使之能够以治理典范的转变为中心而梳理出对中国历史演进轨迹的独创性解释。上述两者,分别在"道"、"术"二维中体现出国史书写的新典范意义。如何在贴近华夏文明之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完善历史书写技艺,同时借鉴经史互证、载道求真的古典学术传统,实现史、论之间的合理平衡,是为新国史书写在知识与价值层面立定自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云 《经济师》2000,(2):35-35
一、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品《四书》之一《中庸》在开篇即提出“中庸”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此以后,人们对“中庸”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折中调和;有的人认为是适可而为;有的人认为是不偏不倚、处处得体等等。由此可见,要把握“中庸”的本质含义并非易事。因为“中庸”是“天下之正道”,并且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根据老子“道,不可道”的原则,要用语言来表达“中庸”这样深奥的“道”是很困难的;但因老子又强调“道在瓦砾、道在尿溺”。说明“中庸…  相似文献   

16.
2012年2月24日,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交通运输部、国资委、中央编译局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青岛港的成功实践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特别推出了青岛港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常德传论中国企业之道》,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7.
许多 《经济视角》2009,(1):89-93
他已经功成名就.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却选择了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他是一校之长,本可以拿更高的工资.可他的月薪还不如普通的一线教师;他已步入耄耋之年,论职位、论资历本可以比别人拥有更多“特权”.而他却选择了一周工作7天.每天与全校师生一起同坐班车——他就是吉林省老教授协会会长、长春东方职业学院院长——张颖之。  相似文献   

18.
《孟子》"知言养气章"在东亚儒学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和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对于此章的注解争议最大.我们在读 《孟子》的时候,必须面对和重新理解、 诠释"知言养气"章.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不仅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并且超越了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孟子为自己的不动心之道,从理论上、 价值伦理上和工夫践形的实践上奠定了一个儒家的心性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罗松 《经济论坛》2001,(16):52-52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顺道。道乃规律,就是说管理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惩罚。“顺道”的思想还强调:顺道首先要“辨道”,即要去认识事物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顺道”。《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通变之谓事。”世界上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这就叫易。易是变,不易还是变,叫作变中不易,这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有一种东西不变,这个东西就是“变”,只有“变”是不变的,其他的一切都在变。…  相似文献   

20.
吴发荣 《新经济》2013,(23):124-126
“心本管理学”初想,就是想锻造出一把人性化的、打开“人心大门”管理科学耀眼夺目之金钥匙;开启人性化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管理科学“心法之道”;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