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贸易模式的演进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早期的贸易理论侧重于研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问题不同,近年来的贸易模式锁定理论认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原有技术水平优势,会不断强化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和相应的贸易模式,从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贸易模式演进理论认为,受要素积累、技术进步、需求偏好变化和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模式是动态演进的。实证分析则更倾向于支持贸易模式演进理论。目前,贸易模式演进的内在机制、演进路径、政策福利效应的研究及相关的实证分析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入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救助对居民户贫困状况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救助资金因挤出了私人救助资源并"诱导"低收入居民更加依赖于政府救助而未能有效发挥减贫作用。平均而言,1个单位政府救助将挤出0.39个单位私人救助资金,并诱导低收入群体降低2.71个单位工作收入;同时对于贫困程度更深的居民户,"挤出效应"和"诱导效应"都更加严重。而社会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公共服务能够直接和间接发挥缓解贫困作用。为了帮助低收入者走出贫困,政府由单纯的贫困救助转向为低收入群体更好地提供保障性公共服务将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来影响厂商投资效率,还可以借助营运资本投资对效率形成扰动。然而,传统理论与实证研究却忽视了上述营运资本路径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冲击效应被营运资本在当期缓冲、远期释放的"跨期配置"假说,进而通过构建附加营运资本的静、动态投资效率分析模型,检验了"跨期配置"效应的存在性及异质性,修正了传统实证设计对货币政策"真实效应"的估计偏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明确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分,从增速下滑、收敛乏力和增长分化等角度,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界定及其争议;归纳人口结构、资本形成、技术进步、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等因素对陷阱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思路;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与理论逻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贫困陷阱的微观机制与实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在吸收早期贫困陷阱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经济学新的理论与方法,将贫困陷阱问题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次、从抽象的理论阐释推进到精细的实证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拓展了贫困陷阱问题的研究范围。本文以述论结合的方式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史的视野中审视贫困陷阱理论、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选取深沪上市集团中高科技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集团背景下债务融资是否具有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投资假说"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与组织结构下,验证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挑选胜者"效应的中介作用;最后,实证检验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发挥关联担保效应中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丰富了集团背景下债务融资与创新投入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冰  李宏 《现代财经》2013,(2):119-129
以贸易理论为基础,以31个中国工业行业2003-2010年数据,建立面板计量模型验证该影响机制,并将TFP效应进行分解,分析了参与垂直专业化中行业差异造成不同影响效应的原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垂直专业化有利于工业行业总体TFP的提高,但资本密集度高、出口外向度高和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参与垂直专业化更有利于行业TFP的提升;行业差异的不同影响效应是通过对技术效率效应(EF)和技术进步效应(TE)的不同效果而影响TFP变化结果的。  相似文献   

8.
统筹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明确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本文构建溢出-吸收模型,从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维度,剖析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及路径,进而构建企业层面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与考虑内生性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一致。进一步提出溢出企业财政补贴核算方法,并结合变量重构和多重中介效应理论思想,构建溢出效应形成机制检验框架,基于该框架的实证检验支持财政补贴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这一论断。本文拓展了财政补贴的相关研究,并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挤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分析方法从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替代与互补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具有替代性,增加公共投资会"挤出"等量的私人投资;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可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产出从而"挤进"私人投资.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方向由这两种对立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实证检验表明,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在挤进的同时又有挤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挤进效应.政府在公共投资政策的制定和把握上应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使私人投资者产生正确的理性预期,将项目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R&D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时滞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并确定了R&D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和作用途径。在理论分析上,R&D投入主要通过资本形成、贸易创造、产业联系、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六大效应向GDP传导。在实证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R&D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最终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实证研究R&D促进作用的时滞效应。结果显示:R&D对我国经济的综合影响大致从其投入起8-15年表现最为显著,时滞期长并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村金融对贫困影响的理论分析,然后通过选取教育、医疗、收入三维贫困指标来探究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的影响,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为解释变量,建立时间序列,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检验农村金融扶贫效应,分析验证得出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多维扶贫、巩固脱贫成果的正向效应,且长期内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国总投资规模的大小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FDI正是国内总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FDI在我国的资本形成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并建立协整模型、ECM模型,实证分析了FDI与我国国内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指出,FDI可以积极促进国内资本形成,且其短期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银行资本监管的效率效应理论,采用局部调整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对127家商业银行2008—2011年间的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明,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别银行的效率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资本监管对非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不显著。其原因主要是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对内源性资本的依赖不强。  相似文献   

14.
FDI进入对我国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区域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FDI对地区资本的影响。我们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地区竞争模型来分析FDI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DI的进入会引起地区资本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先流入(FDI进入的地区)后流出的过程。借鉴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我们在实证方程中引入FDI的空间滞后项,实证的结果支持了模型得到的结论。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FDI对进入地区存在挤出效应,FDI的进入导致了地区资本从我国西部流向东部,从而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性的扶贫政策,通过群体效应达到减贫效果;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则更多地采用瞄准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以促进个体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6.
当前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基于传染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狭义资本市场与银行系统的传染效应,得出其风险相互传递的效应关系结论,并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时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SYS-GMM方法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的减贫效应,从中小企业所有制的角度考察该地区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减贫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小企业初始国有资本比重对地区长期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中小企业私人资本比重的提高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贫困减缓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外商资本次之,国有资本对贫困减缓具有消极作用。指出:政府应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所有制改革,采取差异化政策,积极引导私人资本和外商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是一个国家顺利"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环节。本文借助Hausmann等人的产品密度的概念,衡量经济体实现出口结构转换的能力,论证了产品密度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经济体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密度越高,其实现出口结构升级的能力越强,有利于形成高密度、高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顺利跨越陷阱;反之则会陷入低密度、低增长的恶性循环,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处于人均收入3000-10000美元的时间长度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密度存在负向关系。实证研究表明,陷入陷阱的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基础教育、工业增加值、贸易开放度、居民消费等来提升出口结构转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等技术方法,本文首次量化研究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间非线性关联效应及其成熟度问题,并从动态分析的视角深入探究了非线性关联机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发现,中小板市场推出时,主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在价格层面存在双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在交易量层面也存在主板市场到中小板市场的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因而主板市场对中小板市场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效应,中小板市场在价格层面对主板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效应,故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太完善。借鉴中小板市场建设的相关经验,创业板市场推出之后,三个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因而三个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挤压"效应和"冲击"效应,故此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相对比较成熟。此外,动态滚动窗口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而与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及VAR的方差分解结果的对比更是凸显了本文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技术标准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有助于缓解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改善资源错配,提升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且出口强度会正向强化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应优于一般制造业;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在企业层面的倒逼效应,以及在行业层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企业退出效应,是技术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