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农民就业新空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进行制度创新,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缺乏指导,就业渠道不畅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再就业置于同等地位,既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又要统筹兼顾北京市和外省市劳动力,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平竞争的、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主要对策有:出台统一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流动劳动力的监控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体系,扶持骨干乡镇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果 《企业家天地》2010,(4):150-151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9年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大学生80万,就业率为87%。虽然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比2009年增多,但今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今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就业,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市场供求脱节、权益保障诉求不畅、基本公共服务缺乏有效衔接、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缺失、农地制度改革滞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实施"两翼齐飞"战略,农村与城市良性互动,逐步探索身份转化制度和农地流转形式,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加速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鞍山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可劳动力输出并不多,且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偏低,缺乏技能,加之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等不确定因素,返乡回流的机率较大。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新生劳动力成长,仍会有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应采取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对浙江省5个地区本地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现状进行的调查分析,概括了现阶段浙江省本地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的现状、特点,就浙江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城镇就业、劳动服务、法律保护、政策扶持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海啸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海啸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扩大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新空间;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改革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价格宏观调控;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12.
马鞍山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鞍山市是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低等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应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各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应发挥的职能不够,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障碍重重.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劳务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面临城乡差距巨大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贫困人口数量仍然超过1亿人。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农民减贫。为此,需要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城乡人才的最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生活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权益保护,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及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实践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仅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我国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的反思,总结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提出逐步取消户籍、身份、地域等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一的市场规则机制,探索建立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实现城乡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和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的新型劳动用工机制,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难点.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当前存在的两大悖论、三大特点--"两大悖论"即经济高增长与居民低就业并存,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与局部供给不足并存;"三大特点"即"劳动力转移刚性"特征明显,民营经济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但长期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总量过剩但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民就业;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着农民素质低,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社会管理缺位、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为此,下一步雅动农民转移就业,不仅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搞好农民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省广州、东莞、河源及惠州四个市的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中的职业价值、职业行为、交际技能、工作技能、社会资本广度以及社会资本深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职业情感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因而,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增强其对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价值认识,强化其非农就业岗位的职业行为,提高其非农就业技能,弱化其对农地的禀赋效应认识,丰富其在城镇的社会资本,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实施农地流转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