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琼 《全国商情》2009,(24):77-78
农民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群体,该群体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形势下建立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体现“人本位”思想,坚持“小统筹、大账户”的筹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养老保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2.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户籍区别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则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进而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然而,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变更的就业提升效应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实现了“农村人—城里人”的身份转变,有利于提高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进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但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原有户籍对其就业的不利影响。因此,经历了户籍变更(在城市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未进行户籍变更的农业转移人口(本文称为“农民工”群体),但与城市本地居民(“本地市民”群体)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差异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户籍变更,还是劳动能力禀赋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有更高的就业质量。采用2013、2015、2017年的 CGSS数据,比较不同群体的就业分布,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结果显示:“农转非”群体从事白领工作、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得无期限劳动合同的概率以及各类工作的时薪均明显高于“农民工”群体,这种就业质量的改善是“农转非”群体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禀赋和户籍变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积累均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选择性农转非”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将“农转非”“农民工”“本地市民”3类群体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并将“农转非”群体划分为“选择性农转非”群体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比较分析各类群体的就业质量;同时,通过“农转非”群体与“农民工”群体的显著差异考察户籍变更和人力资本的就业质量效应,并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落户城市的户籍变更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进一步改善就业还必须持续提高劳动能力禀赋。因此,应积极推动和激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并不断提高“农民工”和“政策性农转非”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展示我国当前的农民工社会政策执行现状入手,逐步分析了当前农民工社会政策“缺位”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建构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对策与建议,提出应当通过社会政策来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排除社会歧视.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生存权与发展权保护并重,切实维护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经济收入偏少且不稳定、职业流动性较小等特征,使农民工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如“棒棒”群体)在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面临缴费标准较高与缴费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强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参保意愿强烈与医疗保险知识欠缺等矛盾。应合理设置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提升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行全国“一卡通”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  相似文献   

5.
2002、2003年间,我国人口向安徽、河南、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六个人口输出大省(市)回流,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开始明显下降。此时,“民工荒”这一词语进入国人视野。表面上看,“民工荒”似乎只是一个增加成本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农民工这一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挑战,更暴露出在农民工队伍中社会保障的缺失。本文从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很好地应对“民工荒”,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这个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在我国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培训问题、政治参与问题等,本文拟从政策效应角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实现“居者有其屋”,尊重、保护和实现公平的住房保障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法定义务。本文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出发,简要阐述了农民工适用廉租房的必要性,揭示了农民工适用廉租房制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期望对农民工适用廉租房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重庆市的抽样调查,较低的收入和消费、较少的社会资源、相对封闭的人际交往,是目前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贫富差距大、社会存在诸多不公平”是农民工较为一致的对社会公平的评价;提高经济收入、希望家庭和睦是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对未来的预期。农民工因职业分化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进一步导致社会意识多样化;大多数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应加快“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基础上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社会阶层边界的开放性,加快各阶层流动,进而缓解阶层冲突。  相似文献   

9.
2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大学毕业生月薪跌至1000元,身价等同于农民工》的文章,把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本没有交集的群体牵扯在一起,由此引发一场关于“大学生身价是否等同于农民工”的热议。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生活及文化权益的实现。通过调查发现,从群体结构看,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性别趋于合理、年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比例提高、文化水平接近中等、未婚者居多、以体力型职业为主等特征;从生活基本条件看,面临着基本文化设施缺乏、公共文娱场所利用有限、文化知识获取渠道较少的格局;从现实境遇看,体现出文娱消费支出“低投入”、文娱消费用途“单一化”、文娱活动参与“低水平”、闲暇文娱活动“偏娱乐”等多重困境;从社会心态看,对文化生活表现出“一般水平”的综合满意度、“中等偏下”的文娱条件评价、“趋于良好”的心理预期及取向。应积极探索和打造“多维一体”的文化平台,全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改善,努力搭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1.
历史经验证明农民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现实案例表明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观念因素、行政机关执法不严、法律本身存在缺陷以及农民工自身特点是保护其权益的难点。分层次分析农民工权利,探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举措,对构建和谐西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应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利益动机,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的社会融合,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具备社会融合的客观条件,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均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当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社会融合程度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文章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进行了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交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文化水平、收入、婚姻和行业等因素。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基本权利的政策建议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意见,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早日实现农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应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利益动机,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的就业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民工就业难往往更多地归结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这一原因。事实上,对农民工培训的不到位更是深层原因之一,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就业制度安排和农民工培训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既定制度目标的漂移。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政府采购促进就业培训”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对劳动者的保护明显加强。作为工伤保险主要的受益群体之一,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很低,流动频繁,工伤赔偿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工伤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益面,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及时赔付,尽早普及省级基金统筹,优化保险费率结构,创建预防、补偿与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存在的最显著特征是徼费率低,待遇水平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关键原因是自身综合竞争力低,直接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应该根据农民工对失业保险不同层次的需求构建梯度缴费和差别待遇的分档缴费模式。建立梯度缴费率和有差别的失业保险支付待遇模式,可以扩大农民工失业保险选择的范围,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短期可以"低门槛进入",长期可以实现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的"稳定并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工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学困”现象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民工子女“学困”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低下、认知障碍、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方面,这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欠缺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制度在我国农村形成了"三类人群":失地农民、农民工、农业劳动者,这"三类人群"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有约束。破解土地流转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困境,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利益,是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笔者在肯定土地流转制度有效的前提下,借鉴经济学中对弹性的分析思路,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土地流转制度下社会保障涉及的三大人群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弹性和供需缺口,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设计出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和谐三角"。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休息权常被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所忽视,《公务员法》并没有规定公务员的休息权,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公务员的休息权也会被侵犯。公务员的职业特征决定其不能像其他劳动者一样接受司法救济。社会管理需要勤勉的公务员完成其本职工作,但也需要保护其合法休息权不受侵犯,因而需要寻找应有的替代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