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惑之 《中关村》2008,(11):83-83
中国改革30周年,按古人的话说我们已进入“而立”之年。如何由“而立”迈向“不惑”,这将是国家面临的一个战略问题。因此,总结中国改革的成功与不足,就成了国人最关心的事情。最近,拜读了“10位经济学家关于改革的思考”,发人深省,受益匪浅,很受鼓舞。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08,(12):112-115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久旱逢甘霖的中国老百姓热切盼望的是:如何加大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加快改革的速。度与进度,如何将这场“革命”学行到底!由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主编的《中国改革30·10位济学家的思考》—“中国改革,30年风云激荡,30年岁月沧桑;30年大业初成,亦有艰难痛楚,困境隐藏”。这是一部敢讲真话和实话的著作,经济学家对30年的思考、评价、展望与交锋,凝聚着学者的智慧,体现出经济学家的良知,对关心过幸福生活的老百姓无疑是“兴奋剂”,对身居庙堂之高的领导者则是难得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3.
关村 《中关村》2011,(1):16-16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国企更需要一场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经济增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人的自由恢复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包括私人财产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就提升得越多。二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3,(3):18-18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国红利没有了”的论调影响我们的企业家,甚至更多的人。所谓“中国红利”即“人口、资源、改革”红利;“没有了”即意谓廉价劳动力没了,土地资源也用得差不多了,改革的潜力渐尽用完了。这种思维导致信心不足,某些企业不再重视实体经济,放弃了本行去从事地下金融放贷。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8,(4):12-12
本刊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昔有“厉股份”的雅号,概言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股份制改革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两会”期间.厉以宁教授被媒体“围追堵截”,讨教对当前“重大问题”的看法。果然不负众望,厉以宁教授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  相似文献   

6.
萧惑之 《中关村》2007,(3):106-109
《现代化的陷阱》是经济学家何清涟教授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专著,10年前问世之初,曾是一部引发争议的热销书,赞同者和反对者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有一点却没有疑义,那就是这本书采用资料的依据公正、翔实,事实准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无论如何,这种争论都应该说是在中国改革大潮中难能可贵的思想交锋,有益无害。“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萧惑之 《中关村》2012,(6):68-68
《南方周末》载文: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啸。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虽然他们已然进入“随心所欲”颐养天年最自由幸福的人生阶段.可是却不甘寂寞,“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是不愿意做的”,还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而奋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寿高更难忘忧国”。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8.
王德禄  CFP 《中关村》2009,(11):25-26
中国的产权制度一直秉承“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这使得创业者不能拥有股份。因此除联想之外的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始终无其股。他们退休后只能获得微薄的退休金,他们没有资金作天使投资,也就很难把他们的智慧、经验和创业收益转化成新的企业的启动力。柳传志主导的联想产权改革成功。仅仅是特例。这个“特例”能否变为“通例”呢?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12,(5):18-18
“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显示了决策层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日前,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言:“改革推进之所以如此艰难的原因,在于当下制约整个改革推进的除了思想因素外,还有更麻烦的利益因素。”高尚全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三民”思想:即“民心、民生和民意”。  相似文献   

10.
因时制宜改革消费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耕 《中关村》2004,(9):54-54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的决定,中国消费税改革的前期工作已经揭幕。实际上,从1994年1月1日开始税制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11个行业及产品征消费税了。当时增加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3个税种,与增值税、营业税的“一视同仁”相比,中国的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具有明显的选择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实行的消费税明显带有“寓禁于征”的目的性,税率之间差异也较大,当时的消费税只对不提倡、不鼓励消费的商品、奢侈品和污染环境的商品课以消费税。开征于1994年的消费税,共有11个征税产品,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  相似文献   

11.
马文良  关邨 《中关村》2013,(11):48-51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12,(4):53-53
《东方早报》日前刊登经济学家梁小民的文章说,国企改革是市场化中最为关键,也最难的一环。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至今没有收官就在于国企改革的滞后。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长期没有取得突破,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可以说改革的‘大关’还没有过。”国企这种制度由何而来?在我们~般人的认识中是来自苏联,也就是中国在解放后倒向苏联。美籍华人学者卞历南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他把中国国有企业的形成推溯到国民党统治的抗战时期,并对这一时期国企的形成和特征进行了实际分析,这就是他的大作《制度变迁的逻辑》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14,(1):17-17
有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之誉的厉以宁教授,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回答“中国产权改革到现在为止尚未完成”之问,给人深刻启迪。“没有产权界定谈不上市场经济”;“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关纯 《中关村》2006,(1):79-79
在“讨伐”中国经济学家的声浪中,我蓦然想起了顾准先生“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我刚刚读完新近出版的《顾准画传》,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2014,(3):92-92
中国近三十年来有三件重要的大事: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和意义,大部分人都在关注改革和开放,而忽视了新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将“新技术革命”放在与“改革”和“开放”  相似文献   

16.
胡鞍钢 《中关村》2004,(9):66-67
经合组织秘书处《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国内政策的挑战》报告由经合组织中国问题研究的高级经济学家完成,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合组织和中国方面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的一项重大成果。它对中国在进一步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和面临的政策挑战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十分细致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在农业、工业、金融业、商业和外国直接投资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提出了中国在法律、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针对性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 《中关村》2014,(2):88-88
《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四个字,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明确了出发点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08,(3):15-15
“蚂蚁雄兵”对中关村IT卖场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他们个体弱小,但群体很大;他们肩膀柔弱,但支撑起中国IT产品零售主渠道;他们是一个新兴的群体,典型的“中华草根族群”。无须讳言,中关村的“蚂蚁雄兵”,虽然可以“立业”,但无法“安家”,京都不给他们“户口”,意味着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也就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可以获得的一切福利待遇。日前,《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用“大户籍改革”为题,回顾了我国户籍改革风风雨雨的50年变化,呼吁“历史契机也许就在眼前”!城乡二元化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始作俑者;户口成为利益分配的载体和护身符。户籍制度的辐射力量是惊人的,其背影掩盖着劳动就业、医疗保健、住房分配以及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改革,呼喊10多年了,却“雷声大,雨点小”,不尽如人意,难于“蜀道”。就“公车”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流为假改革之名提高官员待遇的手段,被质疑是在“赎买”特权。  相似文献   

20.
关村 《中关村》2010,(12):12-12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被誉为“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中国“好的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因之享有“吴市场”的雅号。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讲话中,吴敬琏曾表示,最大的遗憾是“社保制度”改革的失败。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一语破的,“我看不出是什么财政困难,而是部门从自己的工作方便、从自己的权利、从自己的利益着眼太多,所以愿意保持旧体制,所以使改革迟迟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