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3.
为了考察银行监管、监管有效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本文选取85个国家和地区1998-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较强的银行监管增加了以Z值测量的银行信用风险;(2)较强的资本要求、业务限制监管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监管权力的增强却会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3)由于银行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依赖该经济体的监管有效性水平,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4)按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将各经济体划分为高收入经济体和低收入经济体组别后,结果发现银行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银行监管与监管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两组别上也存在很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发布的枟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枠为依据,探讨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变动对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机理. 具体来说,即在愈益严格的资本监管下,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与风险的联立方程模型,选取63家商业银行在2006~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检验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认为中国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本有效,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本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5.
王刚  吴维  高博 《生产力研究》2008,(7):103-105
资本充足率是公认的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指标,文章通过对比我国和有关国家银行法中有关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指出主要应从两方面完善现有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以杠杆比率(LeverageRatio)为核心,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为补充的双层混合动态监管制度框架;二是应根据外资银行法律地位的不同,在与外资银行母国签订双边监管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和分行提出不同的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  相似文献   

6.
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市场均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用均衡稳定性理论和博弈理论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降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本监管对于银行市场均衡的稳定性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内部风险计量技术仍不完善,资本充足率很难成为市场有效信号,因而资本监管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7.
从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入手,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资本充足率情况较好的已上市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成长性不会显著影响资本充足率水平,而盈利能力和不良贷款率则是影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巴塞尔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原则的发展进行跟进式研究,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扣除项要求,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重新测算。研究表明:尽管当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一半已经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Ⅲ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长期内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文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监管改革、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资本监管约束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首先采用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H统计量衡量银行业的竞争程度;然后在1998-2009年政府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改革变迁的基础上,运用静态、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增加了信用风险,却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政府监管减少信用风险的作用受到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尽管监管对流动性没有直接影响,但市场化程度较高时监管会减少流动性风险.结论证实2006年以来政府监管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针对银行风险的监管改革应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监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兰 《大陆桥视野》2011,(20):68-68,71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2010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有银行整体的风险和资本监管的变动趋势,同时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发现对于不同银行,盈利水平,上期资本充足率及上期不良贷款率对资本和风险的变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银行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金融危机远未见底,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管制的措施跟不上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发展,导致资产证券化缺乏透明度,金融衍生品投资过度形成巨大泡沫。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资本市场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并规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与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影响银行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资本监管的存在,会使得经济周期内银行信贷的波动幅度加大,进而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考虑,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本文从银行的监管机制出发,考察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受资本充足率提高和建立资本缓冲的影响,通过银行信贷最优选择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资本缓冲的大小是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3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动荡,诱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环境趋于恶劣,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能否抵抗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更深层次的慎思和积极应对。因此,我国需要从中吸取教训,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弥补监管"缝隙",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对美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传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通过对进口的抑制和对出口的刺激改变了美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这些影响首先传导到贸易收支账户.使美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之后进一步传导到国民收入账户,减少了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这决定了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救助中的主体地位.但中央银行的金融危机救助能力不是无限的,因为无论哪种救助措施都不是无成本的.文章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央银行对金融危机救助的成本与收益,既包括直接成本与直接收益,又包括隐性成本与间接收益,并通过建立成本.收益模型,考察最优的中央银行金融危机救助应满足的条件,结合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危机救助的实际,提出成本收益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造成的。新自由主义和深刻的政治原因、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西方金融体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则是引发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它给世界各国的金融部门、实体经济、文化格局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因此,从长期看,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结构;从中期看,必须完善经济要素的定价机制;从短期看,必须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另外,应继续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坚持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7.
蒋丽丽  伍志文 《财经研究》2006,32(3):93-102
关于资本外逃的经济金融效应问题,近20年来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资本外逃损害金融稳定吗?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4个衡量中国金融稳健性的指数,并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资本外逃对中国金融稳健性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外逃对金融稳定构成显著的威胁,即使考虑经济基本面这一控制变量之后,资本外逃对金融稳定状况也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发展,使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给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金融稳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有效维持金融稳定,保证金融功能的良好运转,尽快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已对全球股市和美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分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指出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重大风险。我们应该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借鉴,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获得一些启示,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金融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的金融业都进入了一个低谷.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价值被低估,股价也出现大幅下挫.可以说,流动性充沛的中国金融企业迎来了并购的良机.但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企业自身能力限制,跨国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金融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并购中的经验教训,得出中国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并购应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抄底.目前,中国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业务做好,等待时机.确保金融业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