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界对《穆勒评注》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穆勒评注》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穆勒评注》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澄清了“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价值”通过形式运动,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  相似文献   

2.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包括生产力在内的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此,学术界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要正确把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有必要对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思想做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金秋 《经济视角》2013,(10):12-15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之一。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为出发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否定了生产方式多重含义论,同时否定了片面的将生产方式理解为劳动方式或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生产方式重新归位为劳动方式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克里斯托弗.J.亚瑟认为,《资本论》所阐述的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应置于与资本的关系中。这些理论观点对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本质上看,资本间的竞争旨在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围绕着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展开了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曾经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某些科学预见,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马克思所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对于理解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可以说是属于根本性的。探讨这个问题,不仅是为了准确地掌握《资本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历史的批判,确定《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这一最简单的范畴。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既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商品抽象掉了资本关系所剩下的一般商品,也可以看作是历史上存在的作为资本主义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前者是从《资本论》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逻辑过程,从最抽象的范畴,逐步加进不同的历史规定性而上升到具体范畴的逻辑起点;后者则是从《资本论》作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反映论,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的历史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商品一般正确地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商品一般和简单商品生产就没有本质区别。正确认识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不仅是逻辑的成分,而且包含历史的因素,对于科学把握《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的方法论、对于深刻理解"历史"上的转形问题、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体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以及马克思的“本体论承诺”问题,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绕不开的难题.研究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孕育了劳动本体论思想,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定了劳动本体论思想.然而,在《资本论》的创作中,他开始了对劳动本体论的动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决不是在本体意义上探讨的劳动,而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展开了对劳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本论》中的本体只能是资本,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透彻理解《资本论》,才能真正探明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体系的各个概念范畴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的主观反映.因此,将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商品,必然无法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来龙去脉,《资本论》这一光辉的巨著也将变成一个不完备的体系;将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归于商品一般,会否定范畴是变化和运动的属性;而将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仅仅看作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会弱化或忽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的重要性.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既可看成是历史上存在的作为资本主义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又可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舍弃了资本主义关系的一般商品,这既是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辩证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既表现为从交往关系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既表现为从总体规定性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是对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反映.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或从总体上来理解的生产关系.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并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严格区别开来,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也具有形势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应当格外重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通 《经济纵横》2012,(3):1-6,53
我国经济学界历来不重视甚至避讳对生产方式的研究。这一点既同对生产方式及其他有关范畴的误解有关,也同未能彻底坚持"科学上的诚实"有关。"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首要研究对象,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明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426-427
关于《资本论》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我国经济学家存在重大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解。初步阅读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能列举出处并加说明的含义就达十多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中介学说,广义生产关系学说中对生产方式不同理解的分析,进一步研究生产方式的含义,提出马克思生产方式的概念是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范畴来自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改造与创新,并基于此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建,要以《资本论》中经济学范畴为主体,借鉴和利用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与术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出发,用科学的范畴体系奠定话语体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股份制理论是研究我国股份制实践的思想基础,本文拟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释义、学习方法入手,着重探讨国有企业股份制实践思路与对策。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释义探析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从本质到现象的叙述逻辑,股份资本是一般资本具体化行程中生息资本与信用的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论述股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不能仅仅从"人"的方面出发,简单地把责任归于国家、经济管理者或者公众;而应从"工具"本身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金融政策方面分析。重读《资本论》对防范和破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一卷具有它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恩格斯曾经感觉到马克思打算在《资本论》后两卷论述的一些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卷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进一步确立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但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难以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具有片面性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完成不了完全驳倒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没有足够的精力,而影响马克思精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的贫困、疾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牵扯及反动政权的政治迫害。当然,马克思本人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本论》本质上叙述的是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这也是《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之所在,其中,《资本论》全部三卷分别对应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