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志文 《经济师》2007,(12):44-45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将使我国更为直接地获取相对稳定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全球化的成果。但是,这并非是无条件的。我国必须恪守“遵守规则,开放市场”的承诺,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益。我国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中心。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比较优势,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其鲁  卢宁 《经济论坛》2005,(17):41-42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其“静态性质”而遭到批评。实际上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都具有动态性 ,因此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 ,那些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因此 ,尊重现代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了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利用本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地位打下了基础。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各国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我国能否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着稳定的国际分工地位,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分散化生产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的一种真实写照,其发展进程受到了技术进步、制度变迁、集聚经济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跨国公司生产活动在地理上趋于分散的同时,其研究与开发、营销和金融服务等总部活动却日益集中。这就使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仅强化了自身在核心价值环节上的竞争优势,而且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其产品价值链操纵与控制的能力。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虽然借助于专业化分工进入到国际市场,但却丧失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动权。事实上,某些缺乏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既得益于国际分工的扩大,同时又受制于国际分工的深化,最终仍然难以摆脱“贫困化增长”的厄运。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以要素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集聚技术创新要素的能力,是促使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条件。从要素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我国近10多年来集聚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渠道和能力,并指出我国应该顺应技术创新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流动,使之流动有序、组合合理、优势叠加,从而使跨国公司和我国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正使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使劳动力的“体能型”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下降;另一方面,随年龄增值的“技能型”要素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优势。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和全球价值链攀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弱化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负面影响,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区分“体能型”要素密集型行业和“技能型”要素密集型行业,研究表明,对于密集使用“体能型”要素的行业来说,人口老龄化会倒逼相关企业更大程度地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有利于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对于密集使用“技能型”要素的行业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劳动力的年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促进相关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上述研究从人工智能角度评估了人口老龄化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对辩证认识人口老龄化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从而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传统优势丧失,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产品内分工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卢锋 《经济学》2004,4(1):55-82
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层面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本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和分析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本考察有关这类分工现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比较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产品内分工的发生基础和决定因素,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分析框架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用投入产业法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门化程度进行测算,并将15类产业按照产业要素密集程度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四大类别,结果表明VS比率增长最快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位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最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的贸易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表明: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而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比较利益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动力的解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角。同时,大量FDI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形成了发达的全球生产体系。基于全球失衡的上述特点以及在Antràs和Caballero(2007)水平分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垂直分工模型,可以从国际分工视角为全球失衡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模型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创新和生产两个环节,并指出与生产活动相比,创新活动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因此,金融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在创新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在生产活动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进行国际交换时,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通常反映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的不同项目上,因此,基于这种国际垂直分工的创新成果和生产成果的均衡交易将引起参与分工国家经常项目的失衡。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基于低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重点是,突破比较优势陷阱,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在操作上,可对不同类别的产业分别采取升级对策,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具体规划。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比较优势取决于两国要素丰缺的比较。因此,一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所以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产品内分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层面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本文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和分析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本文考察有关这类分工现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比较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产品内分工的发生基础和决定因素,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分析框架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分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层面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该文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和分析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该文考察有关这类分工现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比较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常用分工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产品内分工的发生基础和决定因素,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分析框架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工新特点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要在更宽的领域、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和合作,就离不开对当前国际分工新特点的把握。那么,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我们认为,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玲 《经济问题》2004,(12):57-59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20.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