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诱致性合作、公共物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由个人理性导致的农民之间的不合作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之间的合作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才比较容易达成。因此,合理运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诱致农民合作,在此过程中培育农民的参与意识,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会计制度较为稳定的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地区制度环境渐进改善的经济现实,本文检验了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制度环境的横向差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地区制度环境越好,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投资者保护的"后果假说";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进一步加剧了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程度,随着地区制度环境的渐进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递增趋势;无论是地区制度环境横向差异比较研究,还是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研究,均没有发现净资产与地区制度环境之间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10)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合理性、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有助于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李俊霖 《当代经济》2005,(11):48-49
导言 市场经济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体制是一套与市场交易相关的制度,这些制度创造了一种容易达成交易,交易费用较低的环境,使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行。经济市场化的本质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经济市场化要求有可自由交换的产权和众多的产权所有者。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因此市场机制的运行要以相应的产权制度为条件.  相似文献   

6.
作为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空间的基本维度,技术维与市场维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的空间,而技术创新能力维则是企业把可能存在的空间进一步转变为可以实现的空间。企业技术创新空间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子空间的数量、类型、位置、特点及其技术创新的范围大小和难易程度。通过技术创新空间矩阵的进一步组合分析,论证了企业只有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真正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才能把可能的技术创新空间转变为现实的技术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侯在惠 《技术经济》2002,21(6):F003-F003,F004
<正>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由于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是依赖于它在潜在采用企业中扩散的速度与范围。因此,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是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创新扩散方程》中对技术创新扩散速度进行了讨论,本文将对基本S型扩散曲线N(t)关于拐点的对称性进行讨论,给出了理论证明,同时对费雪尔——普莱模型及特性给出有关证明。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技术创新的解析模型,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指出了各类技术创新的性质及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摄取-同化-生长-利用”这一生态过程和能流概念解释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利用分形理论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分为内外两类生态系统,构建了“一个链条、两类生态、四种关系”的双生态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平衡、循环、发展等生态理念和管理哲学思想。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思路,为后续理论与实证研究搭建了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本文借鉴软件行业评估软件开发能力的成熟度模型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和等级特征以及每一个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其次,根据技术创新过程和关键过程域,基于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了一套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落实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在一个个具体的创新活动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所以,需要根据评价出来的成熟度等级进行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不同,可以选择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模式组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框架模型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理论,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外部框架模型(战略——结构——动态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能力的内部框架模型,并论述了内部框架型中5要素的功能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农村发展——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强调从供给侧进行综合性的经济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调整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变迁,在实施过程中有着诱致性与强制性两种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本文在梳理制度变迁的理论发展过程后,提出了在农业领域中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分析框架,并用来分析国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案例,从中归纳得出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和驱动力转换介质的分析,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并给出要素的内涵特征及所遵循的准则,阐述了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生于系统环境中,并以系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市场化机制是其驱动力转换的重要介质。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网络、消费主体意识、市场准入时机及政府政策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模型的重要构成。构建和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必须遵守适合性准则、动态性、干预性及系统性准则,而释放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供需信号,促进创新所需要素协同,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是市场导向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构建了四元城市创新体系模型,形成以四元创新主体为核心的集散知识、技术的网络创新体系,说明城市创新体系四元模型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四元模型的变化趋势,阐释变化过程中主导驱动元素扮演的角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一直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观点和模式,然后通过对EPNR模型所包含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追一步提出了完善创新机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链式模型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克莱茵(Kline)和罗森伯格(Rosenberg)所提出的创新链式模型,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个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用指数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进行评估,经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本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借助扩散过程才能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技术创新扩散,是放大知识转化效用的基本途径。描述创新扩散的模型有两类:一类是速度模型,一类是决策模型。聚焦于微观决策模型,在回顾各类技术采纳决策模型及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现有模型,尤其是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进行评价,并在综合两者及其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具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提炼其中重要反馈回路并对其极性进行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流图,应用Vensim PLE软件对流图模型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结构灵敏度和参数灵敏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三阶段扩散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两阶段扩散模型,具有一定延迟特征,这种延迟特征降低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平均速率。此外,各参数对技术创新扩散结果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具有反直观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并为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知识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企业应该树立的崭新理念.从技术创新的定义及发展出发,通过分析企业知识联盟的内涵及形成机理,构建了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并对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