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特征,构建了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网络"三层次五要素"模型,并从网络链接和资源组织角度,分析了集群企业各类研发合作模式的特点及效应,探讨了辽宁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但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强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关键是探寻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整合创新要素,做出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氛围对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双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皎平  刘馨阳  王世明 《技术经济》2011,30(12):6-13,69
从内部竞争、知识溢出、嵌入性和专业分工这4个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出发,构建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双向影响模型。据此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专业分工要素外,其余3个要素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均存在倒U型规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再次印证了产业集群氛围对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培育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企业是集群中最活跃的行为主体,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要素.首先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研究要素,明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集群企业的现实,从吸收能力视角提出了知识溢出支撑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进行了分析,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受到集群企业本身吸收能力影响,即吸收能力增强了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从技术创新能力和外界干扰度两个维度,建立产业集群演进组合分类法,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旨在依据各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考察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从而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易训华 《现代财经》2004,24(12):17-19
产业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系统优势。探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产生的根源,阐明产业集群应作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进行区位决策的参考,及政府为培育区域创新中心而进行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则的重要战略要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溢出理论和网络环境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机理,按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路论述了5个典型的模型,回顾了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共性技术的识别、研发与商业化扩散构成的集体学习过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经济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索。理论模型及案例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行为主体子系统、创新服务主体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耦合而成的自组织系统。与此同时,子系统或要素间合作随机概率、自组织特征、自组织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的阶段性演变,共同推动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从自创生、自生长向自维持阶段演进和跃迁,并由此决定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导向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高新区现有的产业集聚是政府主导的结果,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演进必须通过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机制来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要素是高新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要素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与竞合、技术创新、根植机制等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产业集群自组织机制的形成。重视各要素的培育和完善,是高新区实施产业集群导向的主要手段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4-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建立渐近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渠道,并且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效能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来自于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知识溢出、接近性、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同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发挥又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根据我国的实际,当前需要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以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使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发挥出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由于具备某些异质性特征,因而能够对集群中其它企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良好的领导、示范和引导作用。运用因子分析法辨识企业家能力、人才集聚力、技术创新力、市场领导力、产业影响力、产业链整合力六大异质性特征要素,构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特征六力分析模型,并对这些特征要素的形成和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围绕特定产业具有专业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集中于一定区域内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产业文化基础等内在机制,并形成技术创新的系统优势。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在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技术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比非集群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困难。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构建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论题。以温州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为例,首先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和集群技术互动学习两个层面来探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及其实现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过程,而技术创新过程的高效进行有赖于相关要素的积累及其快速流动与组合,有赖于创新网络与环境。企业集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创新网络的内在组织特征,但只有高度集群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才能形成技术创新网络效应,而入园企业的集群化程度的评价标准包括:自组织能力(专业化分工协作)、自繁育能力(新企业衍生)和地域根植性。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自组织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同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集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认为产业集群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性因素,而技术溢出效应、中小配套企业的模仿策略则是推进产业集群进行协同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推动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集群的技术创新,而标准化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介绍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从标准化视角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了标准化对浙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身的特征,可以从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来构建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模型。通过运用该模型对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际评价,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竞争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陶云彪 《经济论坛》2011,(2):105-107
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素模型对海宁经编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提升经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即提升产业集中度,重点发展产业用经编产品,延长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完善资源配置竞合机制、群体技术创新机制,持续地进行商务成本优化。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联盟企业技术创新中起到核心作用。一个稳定的技术创新联盟不仅可以提升联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能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本文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控制的主体、客体以及联盟稳定性内涵进行研究,提出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控制的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该机制的提出对于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