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5):74-76
随着包钢电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从技术上实现无人值班和远方监控已经是包钢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自动化通信技术,把若干个无人值守站所的信息,传到一个集控站,由集控站运行人员进行监控变电站的日常管理和各种操作。集控站的建立,由原来的"调度中心+变电站(几十个)"模式,变为"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新的运行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实践经验,无人(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已经在宝钢、首钢得到了成功应用。稀土钢板材公司电网采用了能源电力调度-集控站-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新的监控运行管理模式,作为包钢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案,实现了稀土钢板材公司大部分变电站无人值守。集控站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监控和维护,并改善了稀土钢板材公司各区域电网的结构,实现了变电站管理的分层、分级管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电子、通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和功能组合,实现对其主要设备和线路进行自动监控、测量和协调的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文章介绍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培训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特点,以正在运行中的广西500kV河池变电站进行监控系统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分析技术改造方案,对监控系统硬件、软件及系统功能等方面提出改造和改进方法。大胆运用IEC61850标准规约的自动化系统改造思路,提出切合实际、可行的监控系统改造方案,改造后新的监控系统完全满足省网调度和超高压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特点,以正在运行中的广西500 kV河池变电站进行监控系统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分析技术改造方案,对监控系统硬件、软件及系统功能等方面提出改造和改进方法,大胆运用IEC61850标准规约的自动化系统改造思路,提出切合实际、可行的监控系统改造方案,改造后新的监控系统完全满足省网调度和超高压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曹国伟 《价值工程》2013,(35):40-4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的实时监控、故障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电网调度方法,是电网调度手段的一次革新,是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介绍当前无人值班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具体情况。此项技术为集控站的调度人员更好地掌握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可确保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发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针对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集保护、测量、控制、远传等功能为一体,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并充分利用数字通信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共享的一套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自动化装置。随着数字式微机保护、监控技术和远动通信的广泛普及,电力系统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此,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集保护、测量、控制、远传等功能为一体,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并充分利用数字通信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共享的一套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自动化装置。随着数字式微机保护、监控技术和远动通信的广泛普及,电力系统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此,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社会各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可以发现,实现自动化的系统建设需要综合运用网络共享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生产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的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建立自动化的电力系统需要实现网络覆盖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送电分配系统、变电站和发电厂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其核心在于变电站和发电厂,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建设提供技术基础,使其真正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远程监控。本文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新型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中的防误功能、保护信息、当地监控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光电互感器、遥视系统、蓝牙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探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将变电站中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测量系统、调节系统、信号系统和远动系统等多个独立的功能系统,经优化组合为一套智能化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1.
变电站实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有效的监控变电站内的设备,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展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工作,从而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实现变电站的经济性。为了使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应时刻关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况,确保其安全可靠性。文章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对变电站实现保护监控系统升级换代、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程度、实现调度自动化和建设无人值守变电站及减员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是电网发展的趋势,值得大力推广.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变电站整体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不断完善,变电站监控系统正从常规静态监视监控向数字化网络远程监控方向发展.基于统一信息平台的图像监控技术已日臻成熟,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已逐步成为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管理强有力的辅助监控工具.通过该系统,能实现对变电站区域内的远程监控和调度;监视站内运行设备的外观状态及室内环境情况;实现变电站防盗及防火的自动监控;并可提供事后分析事故的有关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电网运行中,远动自动化实时信息是调度部门和集控中心判断和处理事故的重要依据,自动化实时信息必须迅速、准确、有效、可靠地反映出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变电站发生事故或告警时,集控站监控系统及调度自动化系统上会极短时间内,不分秩序地推出几十条到上百条的告警信息,值班员需逐条分析这些告警信息,这给事故处理带来时间上的延迟。本项目通过对远动自动化信息进行两个层面的分层分类,优化集控站自动化系统信息,使监控人员有效地提高了对电网运行监控、处置电网突发事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监控与保护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综合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较快。比较而言,常规站运行管理问题较多,文章就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进行探讨,为变电站自动化运行与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行变电站保护、监控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冬瑞 《民营科技》2009,(11):176-176
随着计算机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至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柳州市110kV变电站的保护、监控系统已难以满足当今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因此,很多变电站需要进行保护、监控改造,以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泵站的自动化主要指把泵站中的计算机监控、计算机保护等诸多设备借助通信网络技术集合成为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其特征是把站内的信号采集、控制、监控系统等远动功能及泵站信号系统、计算机保护信息、泵站设备运行状况等整合起来,使二次回路十分简洁,极大地避免了过度控制电缆,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实现了少人值班,甚至也能无人值守而只需远方监控。本文主要探讨将当代计算机技术在泵站运行、调度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网发展和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在对电网进行监测和调度的基础上,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增加了控制功能,即由调度人员承担原来由变电站工作人员进行的设备监视和控制工作,这种运行模式既可减少运行人员,又可让调度人员熟悉电网及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正确处理事故打下基础.文章介绍了集控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及电网中采用集控自动化系统的优越性,阐述了集控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系统特点,并对集控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丹  焦杰 《科技与企业》2011,(11):73-73
文章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将变电站中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测量系统、调节系统、信号系统和远动系统等多个独立的功能系统,经优化组合为一套智能化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量在不断扩大,以及人们生活逐步趋向“电子化”,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发电站发电的电压也在不断加大,这就给电力调度监控增加了难度。电力调度监控系统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对下级变电站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监视、控制和计算等工作,是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设备之间的接口,帮助各级电力调度中心的监控人员正确掌握电网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迅速诊断出电网故障并处理,是电网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