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1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就双边贸易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连联合声明都没有发表就“破例地结束了”。随后,美向日连续施加压力,3月3日,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恢复使用“超级301条款”,使美日经济关系进一步紧张,国际舆论认为这是美日“经济冷战的开端”。美日两国首脑会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去年7月缔结的美日贸易框架协议中悬而未决的一些分歧,以改善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状况,减少美对日的巨大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2.
《新疆财经》1994,(3):63-65
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都面临这一问题:谁将赢得中国市场,美国还是日本?本文就十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日美两国在对华贸易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两个方面的优势比较中,美日两国不相上下,而在其余的八个方面,美日两国的得分为2比6。结论是:在对中国贸易的前景展望中,日本的条件优于美国。  相似文献   

3.
一、亚太经济发生格局新变化 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亚太经济中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美国贸易逆差严重,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二是日元升值后,日本内需渐趋扩大。美日是亚太经济枢纽,其经贸政策的调整,引起了连锁反应。 (一) 贸易结构的调整:“四小龙”降低对美市场依赖,转向渐趋开放的日本市场,亚太国家“对美出超、对日赤字”的贸易结构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日本异质论及美国"对日修正主义"是日美经贸摩擦延伸至体制领域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冷战结束前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迁的产物,又具有深刻的学术和舆论背景。美国"对日修正主义"者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相应政策手段的特殊性、美国对日贸易策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理论观点,在美国舆论界、学术界和决策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90年7月发表的日美结构问题调整协议(日美协议)最终报告,标志着日美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日美经济摩擦日益向纵深发展,已触及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而美国正是想通过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扭转自己在贸易、投资方面的不利地们,以缓解国内经济矛盾。  相似文献   

6.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GDP总和占世界GDP的40%。虽然美日双边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依然非常重要,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其他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贸易伙伴,美日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在经济全球化和美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国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双边渠道已经不再是两国经贸关系的主导模式,相反实现经济复苏、合作共赢、政治互信和有效的多边机制成为摆在两国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为了实现东亚战略,今后美日同盟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7.
自去年5月七国首脑东京会议以来,国际货币市场一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到去年冬间,日元汇价又见上升,但波动幅度不大。从去年年初日元大幅度升值后,日本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贸易仍有创记录的巨额盈余。这说明,美国企图通过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以改善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因此,人们正在担心,日元与美元的汇率斗争和日美贸易斗争终将重新剧烈展开。美、日两国是当代头号和二号经济大国,日元与美元汇率是维系日美贸易和国际价格体系的主要经济纽带,如能协调运营,有利于国际贸易正常发展;否则,不仅将加剧日美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的摩擦,而且将严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与对手为伍     
20世纪80年代初,美日贸易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两国经济摩擦逐步升级。对此美国政府提出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国市场的汽车出口,这直接威胁着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地位。因此,丰田公司考虑,要实现赢得全球汽车产量10%的战略目标,绝不能放弃美国这一巨大的汽车市场。丰田公司决心循序渐进,进军美国。  相似文献   

9.
<正> 世人关注的美日汽车贸易争端经过美日双方的妥协,终于在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的最后一刻达成了有关协议,从而避免了美日之间一触即发的贸易战。美日汽车贸易的争端反映了美日经济贸易之间既存在摩擦又互相协调的复杂关系,本文就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在1986年12月至1991年11月出现了58个月连续增长的“奇迹”。日本经济白书阐明,通过这次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平成景气”,日本已经进入国民生活多样化、产业发展信息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经济运行全球化、国内外资产规模巨大化阶段。但是,正当日本人为之陶醉,全世界都为之瞩目之时,日本经济却逐渐出现了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不断扩大,最后终于在1992年初影响了日本经济的继续增长。研究日本经济的这些难点及其对策,对于认清日本经济及世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一、日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张日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大影响。1991年末,由于日美经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钻石周刊》1985年4月20日号报道,日美贸易不均衡急速扩大,美国急不可耐地把“对日报复法案”提交到参议院财政委审议通过。两国贸易进出口平衡的裂罅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商品向美国出口,急风骤雨般地倾泻而来。1982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是363亿美元,而1983年是428亿美元,增长13%。1984年更是加速度地增加到599亿美元,增长了40%。从美国的进口额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增无减,双边贸易摩擦和争吵日趋激烈。在很长时期内,日本在美国加大压力时往往是采取妥协态度,但很少采取具体行动,引起美国的不满。近几年来,美国迫使日本采取实际措施,而日本也趋于强硬,从说"不"到对簿公堂。非一日之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存在逆差,对美贸易逆差占日本外贸逆差的50%以上。自1965年起,日本对美贸易出现顺差,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对日贸易逆差,1980年为104亿美元,1985年达到461亿美元,1987年达到570亿美元,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在美国外贸逆差总额中所占比重,1980年为40.9%,1981年为56.5%,1987年为35.7%。美日贸易争端从纺织、钢铁、汽车、半导体及电子产品、木材、玻璃扩大到农副产品等各个领域。美国指责日本大量向美国出口商品的过程中,却封闭本国市场,造成双边贸易严重失衡,并要求日本开放市场。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是美国在传统的贸易政策之外日益重视用货币和金融手段敲打日本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美国主要借助日元美元委员会、广场协议、贝克-宫泽会谈、卢浮宫协议4个平台和机制,对日本采取双边谈判与多边协调并举、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压迫日元升值并用的策略,在美日货币谈判的阶段性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公然"对美说不"不同,日本在对美货币谈判中无一不是以妥协和让步收场。追根溯源,奥秘在于美国塑造并控制着日本活动于其中的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和贸易结构。从结构性权力的视角反思1980年代的美日货币谈判,对于当下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美、日贸易摩擦的现状1976年以前,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相对还比较弱小,因此美、日贸易摩擦主要是集中在几个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纺织业等;美国为了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发展,不得不对日本的产品倾销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和限制。例如1969~1974年,美国两次迫使日本对美国的钢铁出口实行自主性限制;同期美国又迫使日本签订了“美日纺织纤维协定”,规定了日本对美国纺织品的出口限额等等。  相似文献   

15.
冷战初期,美国对日贸易政策具有极其浓厚的冷战政治色彩。该政策紧紧围绕着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略而展开。随着欧亚国际局势的急遽变化,为了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美国政府彻底否定了非军事化、民主化的对日占领政策,转而以全面复兴日本经济作为对日政策的核心目标。相应地,美国对日贸易政策便转变为促进日本扩大出口的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为此,美国专门制定了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政策。在复杂的美日关税谈判结束后,日本顺利入关。于是,美国的对日贸易政裳对日本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媒体速览     
日美才是亚洲"G2"?从持有8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巨大的市场和人口来看,中国有一天超过日本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人没有必要因此对中国感到自卑,或者害怕"美中G2时代"的到来。日美两国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2月31日起,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亚太四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据国内外专家分析,布什此行主要目的是1991年1月7日至9日在日本的访问。布什此次访日,经两次延期终告成行,又是自1983年11月美国前总统里根访日以来,时隔8年零2个月美国总统再次作为国宾访日。因此布什访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确立日美全球伙伴关系——《东京宣言》及《行动计划》布什在访日期间,包括工作午餐在内,同日本首相宫泽进行了3次会谈。会谈内容包括:(1)确立日美全球伙伴关系;(2)确认日美安保体制的重要性;(3)在亚太等世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关系;(4)经济、贸易关系;(5)科学技术交流等。其中,美方要求日方扩大汽车、汽车零部件进口,对超电导大型粒子加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技术创新和贸易强国,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绩效与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并导致贸易竞争力的较大反差。本文借用固定市场份额法,对美日两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和出口市场份额变动的结构效应进行分解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两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技术创新产业选择方向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转换出现了较大差异,美国结构成功转型,贸易竞争优势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日本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转型一直在摸索阶段,结构升级的缓慢是日本贸易竞争优势有所下降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已经有深远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得到迅速发展。这两个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贸易大国贸易关系的发展,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带来深刻的影响。目前这两个当代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处于重大的调整中,它们的贸易关系已经遇到种种麻烦,今后如何发展,是国际经济关系中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美钢铁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琦 《亚太经济》2006,(1):83-86
日本钢铁业的崛起及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与美国钢铁业的衰落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丧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协整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日美两国钢铁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