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的产业组织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市场运作绩效较差等。本文从进入、退出壁垒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进入壁垒失效和退出壁垒过多,因此,应加强政府在进入、退出方面的规制。  相似文献   

2.
从进入和退出壁垒看我国工业中的过度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中出现的严重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度竞争是由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造 成。从进入和退出两方面分析我国工业中的过度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纠正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措施,有利于促使过度 竞争向有效竞争转化。  相似文献   

3.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在位厂商有意识地利用低价格、过度生产能力设计、“抢占”手段等战略行为来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应对战略性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协同竞争策略、产品差别化策略、利用“搭便车”效应和垂直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4.
医药产业市场进入退出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淑贞 《经济师》2004,(11):43-44
文章在分析医药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基础上 ,分别从企业和政策的角度 ,阐述了产业发展对策 ,旨在繁荣我国医药产业 ,使其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国际医药经济发展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5.
是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战略层面探讨了我国发展基础软件的必要性.并对影响我国基础软件发展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胡志刚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0-13,18
进入壁垒是新厂商进入特定产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它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入壁垒一般基于厂商的非对称优势壁垒(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或制度性壁垒(如政策、法律等)。但是,在高度市场化和宏观产业政策一定的条件下,非对称优势和制度性因素都无法真正成为阻碍厂商进入的壁垒。在消费者选择条件下,由品牌构筑起的进入壁垒将成为厂商竞争最重要的壁垒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及竞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兴产业是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的产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并通过博弈论模型对新兴产业的竞争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新兴产业的初期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企业应及早进入。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产品质量策略性行为的进入壁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垄断厂商为构建进入壁垒在选择产品质量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通过采用一个扩展式博弈,分析了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的质量选择行为所形成的各种产品质量组合及其支付。研究发现,在位者可以通过一部分研发投资,抢先承诺提供多档次质量的产品,填补消费者的需求空间,减少潜在进入者的期望收益,使其做出不进入的决定。所以,在位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策略性行为就构成了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0.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管制与中国产业的行政垄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英 《财经科学》2005,(2):111-117
本文在对中国产业行政垄断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该问题给予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基本逻辑过程是:如果不存在市场的进入壁垒,那么,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导致最优的社会福利结果.如果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则可能是技术进入壁垒、企业战略性进入壁垒和政府进入管制,如果这些进入壁垒的效应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及社会福利,那么政府对此就无需进行干预;反之,就应存在着政府干预,而且这种干预的程序和方法都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我们将这种干预称作政府管制的话,就不应该存在所谓政府对产业的行政垄断.本文从上述分析逻辑给出行政垄断的定义,并对在我国建立完善有效的产业政府管制以及消除产业的行政垄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绩效的最新成果进行了评述,然后以西安高新区内2 900家企业2007年研发投入与产出情况的数据为基础,对区内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绩效进行相关关系、偏相关关系以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对企业产出绩效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最后,总结并提出了提高科技园区产出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江  王娟 《现代财经》2007,27(3):67-71
服务型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服务型企业经营的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有很大影响。通过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理论分析模型,我国服务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同时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策略和灵活的进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在不同外部环境下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上市的A股公司为样本,运用异方差稳健OLS模型和Logit模型,研究风险投资进入时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我国不同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①VC早期进入能够显著促进被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表现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②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早,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③企业所在行业竞争水平越高,风险投资进入时机越晚,越能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的供电企业服务策略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电力市场条件下,能够及时调整掌握供电企业服务策略,满足客户需要,必须对供电企业服务策略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建立符合供电企业特征的服务策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相结合的数学方法,对供电企业服务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后,以某供电公司作为实证对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影响供电企业服务效果的因素,可以得到科学的定量化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自主品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从国家、企业和综合角度,提出了政府与企业互动下的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并构建了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滞障的兰花模型,分析目标不一致、不确定性、资源制约、主体缺位四方面的滞障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框架,为我国自主品牌创新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省级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分别构建了产业集聚和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脱钩理论分析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其与社会福利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航空航天制造业在东部地区发展迅猛;产业集聚的总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集聚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总体发展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直接福利和间接福利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产业集聚和社会福利发展水平多为同向变化,集聚福利脱钩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进入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把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构建了信息化障碍、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河南省209家中小民营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现吸收能力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②信息化障碍对潜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间接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③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只有在信息化障碍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技术战略和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技术战略的调整主要包括技术选择、技术方法论和技术理念。从跨越技术创新陷阱的角度,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下两组基本的技术创新形式: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本文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围绕"3R"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依据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提供的2005-2009年人力资源资料,进行了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及作者共被引等分析,绘制出相应的知识图谱,探讨了近几年来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影响力的经典文献和权威作者等。  相似文献   

20.
集群创新是提升集群竞争力与稳定集群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伴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集群创新与发展呈现出数据化、跨界性及广泛性等新趋势,也对集群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我国集群发展现状及“互联网+”环境下集群创新趋势,揭示“互联网+”与集群创新相融合的综合价值,从企业、集群及政府层面阐述新环境下集群创新发展对策,可为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集群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