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USPTO的中国专利数据,从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识别与测度视角,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专利的技术价值与外部溢出效应,但其对企业专利技术基础性及关联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更能促进大规模企业在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而对小规模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效应则不显著;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USPTO的中国专利数据,从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识别与测度视角,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专利的技术价值与外部溢出效应,但其对企业专利技术基础性及关联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更能促进大规模企业在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而对小规模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效应则不显著;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产业共性技术是在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和扩散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协同创新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些创新组织模式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模式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还需要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特色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内涵和特征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共性研发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官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的角色,设计了合作联盟稳定运行的组织管理机构,以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共性技术因其在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对相关产业集群创新的巨大拉动效应,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必须依靠政府指导下、不同产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用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微分方程,分析了在不同情景下分别来自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的两类异质企业间与学研机构合作研发共性技术的演化博弈过程和稳定策略,并运用数值模拟对理论命题逐一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研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以往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治理视角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模型。通过对171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项目技术负责人因素、行政管理者因素、项目团队因素和企业治理环境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成功的影响,有利于高层管理者抓住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管理重点,加强对其管控和监督,从而提高研发项目绩效。  相似文献   

8.
《技术经济》2018,(3):52-60
分析了模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调节作用,构建了模块化流程解构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并以模块化形式梳理了中国石油装备产业的产业结构。以此为基础,从专利的合作发明和技术转移(专利权利转移、专利实施许可)两个维度,解析了中国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变轨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及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合作创新的重要形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为资源整合、产业优化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学研合作发明专利为数据来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依赖性与嵌入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依赖性的3个要素中,地理邻近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不具有显著影响,知识相似性和身份相似性均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嵌入性的3个要素中,结构嵌入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不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嵌入性和位置嵌入性均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当所有因素同时进入回归模型时,只有知识相似性和关系嵌入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身份相似性和位置嵌入性的影响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依托“竞争前技术”的创新带动集群内竞争性技术的研发,以产业共性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专有技术创新,是实现集群技术升级的新路径和研究集群技术创新的新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厘清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内涵、动力机制及其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与路径,认为政府主导型“官产学研”联盟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最佳模式,并得出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霍妍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125-128
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产学研合作评价的基础,而评价方法的选择则对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从管理者作为评价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产学研合作划分为投入、过程、产出3个环节,提炼出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最后构建了一套三层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标准离差法提出了一种产学研合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nature of funding sourc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UIC) has gradually changed, which may motivate universities to pursue different goals. Therefore, a question arises concerning whether and how funding sources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explicates this relationship by using organisational control theory.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based on a sample of 146 Taiwanese universities revealed that both governmental and industrial funding facilitated UIC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regulation implementation, which subsequently influence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ies. Moreover, governmental funding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implementing UIC regulations and industrial funding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building UIC management mechanism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only industrial funding exert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on climate of a university.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所共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却对制定有效的相关政策造成了障碍。在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杂性机理。对其复杂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化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提出了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产业共性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扩散模型,以政府作用为调节变量,构建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三阶段仿真模型,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三阶段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借助Matlab平台对主体采纳行为和共性技术扩散速度进行仿真,并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为例对仿真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先后经历了权威决策、二次创新以及附随扩散3个阶段;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企业采纳比例遵循“S”型曲线规律,而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速度出现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N”型走势;直接采纳二次研发成果的企业,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影响较大;政府在整个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扩散不同阶段政府介入方式与程度会有所差异;二次创新投入比例与成功率影响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规模和速度;只有将产业共性技术转化成专有技术或新产品,才能实现共性技术有效扩散。  相似文献   

15.
产业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特性,政府理应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推动共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共性技术的扩散机制;健全技术经济政策;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共性技术的识别、研发与商业化扩散构成的集体学习过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经济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索。理论模型及案例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行为主体子系统、创新服务主体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耦合而成的自组织系统。与此同时,子系统或要素间合作随机概率、自组织特征、自组织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的阶段性演变,共同推动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从自创生、自生长向自维持阶段演进和跃迁,并由此决定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政府是推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首先定义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然后基于政府作用视角,把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3种模式,并对政府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主要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活动过程,需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入,影响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创新过程的演进对于合作利益分配的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着重探讨创新过程演进与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变化的基础上,依据创新过程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阶段划分,将过程阶段的思想引入到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之中,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基于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模型,以期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hereafter UIC) is the key to its success. In this respect, government ca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UIC. A public subsid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ereafter R&D)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inancial support for UIC but may also serve as a useful means of promoting trust among UIC members, resulting in high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few empiric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a public R&D subsidy plays in promoting trust in UIC. To this end, by using original survey data, this study examines empirically whether a public R&D subsidy for UIC contributes to trust formation and, thus, to high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trust.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public R&D subsidy promotes trust formation, which then increases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UIC participants, partially mediating the more direct effects of R&D subsid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