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而新兴市场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和发达国家不同,它主要依靠企业的逆向工程能力实现新产品的开发。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逆向工程能力部分中介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江苏和广东三地373家制造企业为样本企业.检测中国背景下制造企业混合制造战略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同时也检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混合制造战略——财务绩效”的调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顾客中心导向在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中的积极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针对制造企业不同情境下的服务化战略选择,宜采取何种顾客中心导向以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成功获取这一问题在过往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章拟从顾客中心导向视角出发,以华东、华中、华南208家各类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制造企业不同服务化战略选择的情境下,不同顾客中心导向的秉持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企业所秉持的顾客中心导向与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性质保持相对适应或匹配的情境下,企业顾客中心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往往更加显著。即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的选择或实施,如果能在组织内部塑造与企业服务化战略类型性质保持相对匹配或适应的顾客中心导向,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或绩效成功获取的概率将更大。  相似文献   

4.
胡鑫 《经济师》2014,(8):241-242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价值链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核心。人力资源价值链揭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探讨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内涵,探讨如何整合人力资源价值链,为更加深入地理解价值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来自外部劳动力市场、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挑战,日本在华企业放弃了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为核心的日本式人力资源管理,转向寻求一种市场导向和业绩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在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变迁为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视角,并且对中国企业如何构建高效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保护愈发成为企业以自主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制度保障,尤其对外部资源约束下“小而弱”的新创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业导向与社会责任双重视角,以2014—2018年404家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验证创业导向、社会责任在“制度—行为—绩效”链条中的转换机制及作用过程,揭示宏观制度因素对微观企业主体的双重中介机制,完善基于新创企业情境化的研究模式,为资源约束下新创企业战略发展研究提供更加辩证的实践视角。  相似文献   

7.
李君 《大陆桥视野》2013,(10):10-10,12
孙子兵法上讲:“上下同欲者胜。”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能使企业达到上下目标一致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我国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环节,主要阐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等。  相似文献   

8.
韩国企业的成功因素很多:重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尖端技术的本土化,充分配合政府政策;政府的支持,为克服国内市场的局限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国企业成功的背后。人力资源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韩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创建了一种适台自己企业发展的具有韩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双重红利”各阶段理论研究的假设,研究观点及政策导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双重红利”理论发展框架。并与中国国情结合,分析了“双重红利”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对策,同时对家族制企业提出了发展方向,也升华了企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利用782个中国企业样本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双元性创新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可在财务绩效、人力资源绩效和创新绩效3个方面获得相应回报;双元性创新在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组织学习能力、双元性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Previous research efforts suggested that firms' overall e-business success tends to deliver great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However, few researchers examined how a firm leverages e-business investment to gain greater e-business success. Even fewer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business succes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1) what capabilities influence a firms' ability to build e-business success and enjoy great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here firm-level e-business success is measured by e-business service capability and IT-enable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and (2) whether the two ways of measuring e-business success result in different impa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e propose that a firm's application capability of e-business involving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systems usag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 firm's overall e-business success, thus having a positive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e use survey data from 152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their B2B e-business systems participants to test our theoretical hypotheses and proposed mode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systems usage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s on e-business service capability, which in turn leads to greater IT-enable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This finding could be translated in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a firm's application capability of e-business on e-business succes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capability of e-business acts as one of the main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he e-business investment leads to greater e-business success. We also find that IT-enable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e-business service capabilit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and greater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extends prior e-business success research by opening up the ‘black box’ between a firm's e-business investment and its e-business success, and by distinguishing the relative impacts of e-business service capability versus IT-enable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other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effect of context factors (firm size, industry, and system du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y on our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13.
设计驱动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中除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之外的第三种致胜方式,设计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往往在市场上占据独特优势地位。基于团队学习理论,构建一个“行为-能力-绩效”双调节模型,探讨团队跨边界行为对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①团队跨边界行为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正向影响;②设计创新能力在跨边界行为对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中介作用;③团队知识共享在跨边界行为和设计创新能力间起调节作用,团队知识共享越强,跨边界行为对创新设计能力的正向影响越大;④团队监督在设计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到调节作用,团队监督越强,设计创新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采用直接二分法探讨两类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双元理论视角,首先,梳理市场导向研究演进脉络,界定市场导向平衡效应的含义,并从资源分配和创新风险角度阐述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企业的影响;其次,构建市场导向影响企业新产品绩效的理论模型,实证考察先驱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影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内部机制。通过分析212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有效样本,得出以下结论: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企业双元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对企业新产品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在市场导向平衡效应与新产品绩效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及网络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资源-能力-关系”框架下网络能力、知识积累、知识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绩效概念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大样本数据调查,运用SPSS、Amos软件对概念框架进行信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网络能力(网络资源拼凑能力、网络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关系交互能力)对知识积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积累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基对知识积累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绩效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逐渐深入,服务成为价值交换的核心要素,企业研发工作的重心从产品创新延伸到服务创新。在服务创新背景下,市场需求、关键资源和创新模式的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以应对挑战。然而,目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分析并验证了制造企业组织柔性对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从支撑服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将组织柔性划分为组织文化柔性、组织结构柔性和人力资源柔性,分析了组织柔性通过增强企业动态服务创新能力(服务需求感知能力、服务方案开发能力和服务系统重构能力)提升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反映上述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组织市场(B2B)作为研究背景,面向制造企业管理者收集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柔性对服务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动态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动态性分别在二者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最后,就企业如何提高组织柔性,增强动态服务创新能力,进而改善服务创新绩效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适时的战略创新是企业应对当前竞争环境恶化的关键举措。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微观视角,构建并检验高层管理者文化主导信念——“刚健有为”思想测量量表及其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模型,揭示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企业战略创新的作用机制。采用68家企业293份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子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刚健有为”思想量表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3个维度构成;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战略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对组织惯例更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层管理者学习导向和员工人力资本共同正向调节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与组织惯例更新的关系;组织惯例更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战略创新水平,并在高层管理者“刚健有为”思想和战略创新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可为企业实施战略创新,在复杂恶劣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构型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借鉴“结构(管理构型)—行为(柔性能力培育)—绩效(组织绩效)”经典范式,构建“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构型—技能延展力—成长性绩效”的理论框架。对486份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调查问卷进行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①因循多重匹配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构型能够凝练出3种典型柔性管理模式:内柔导向型HRM、外柔导向型HRM、内外兼柔导向型HRM;②差异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构型(内柔导向型、内外兼柔导向型、外柔导向型HRM)正向影响组织成长性绩效;③技能延展力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构型与成长性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技能延展力在内柔导向型、内外兼柔导向型、外柔导向型HRM与成长性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9.
Previous studies rarel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Moreover, most studies neglec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his study uses interviews and the survey metho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govern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re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from Taiwan's IC design industry, and are generated by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capital and relational capital actually impro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Although structural capital positively affect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ossibly negative effects of structural capital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Relational capital is the greatest factor among these three typ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aiwanese IC design companies, structural capital is second, and human capital is last.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Taiwan's large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Taiwan'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reveals that the relational capital of Taiwan's SMEs is marginally less than that of large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20.
姚凯  李晓琳  梁榜 《技术经济》2021,40(9):78-8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改变组织管理的多重形态,其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组织人才管理的重要方式.本文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双重网络嵌入作为中介变量,大数据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以166个技术型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战略柔性、技术动荡性和大数据能力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显著促进组织创新;双重网络嵌入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大数据能力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为大数据时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