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中国首创的区域发展模式,1986年开始示范试点.截至2011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6个,省级实验区160余个,成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福建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环境承载能力弱,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因而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视.自1994年东山县和漳平市开展试点以来,全省已建设了12个省级实验区和5个国家级实验区,有效推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验区的探索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城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城市旅游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和实施的依据。构建了旅游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城市旅游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评估,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旅游发展实际中,为城市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关系着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2014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质量方面的成果评价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环境。为了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绩效,将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和青海这5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设定为处理组,运用合成控制法和DID模型对空气质量改善状况进行双重检验。结果表明:整体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江西、贵州和云南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均表现出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其中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对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尤为显著。因此,我国设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效应,这对今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文明建设耗费的人力、财力、资产为投入指标,以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社会福祉化为产出指标,运用DEA视窗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方程对2009—2017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以2013年为分界线呈现两个波段逐年下滑的演化态势,并呈现"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2)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下是制约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创新驱动是北部、中部和西部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东部片区的首要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对四个片区均起到制约作用;人口素质对北部、东部和中部片区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6年,福建、江西和贵州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行研究,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将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设立后各试验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成效较为显著。(2)以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政策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因此,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福祉与未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测度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文章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1—2014年甘肃省五大生态特征区(陇中、河西走廊、陇东、陇南和甘南)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对甘肃省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评价结果显示陇东、陇南的生态环境等级一直保持为优级,河西、甘南和陇中的生态环境等级为差级,但2014年生态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县域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PSR模型,建立“双三角”PSR模型,构建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投入、产出、响应6个维度、33个指标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不同批次的部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联系紧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科技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县域经济建设,持续解决突出生态民生问题,加大对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完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为依托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影响因素框架,然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逐级分解,指出生态物质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精神文化建设和生态社会建设等四个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提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各层影响因素的逐步展开,构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影响因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并倡导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引入并结合生态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方法的演进路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生态理念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关联,探索其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主导性逻辑,提出从单体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趋势,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可持续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需求,尝试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代伟 《经济研究导刊》2013,(23):280-281
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内涵,从建设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二维”评价模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测定应由两个分指数差距指数和进步指数复合成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进行,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考核工作能在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休闲农庄资源规划与开发应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第一指导原则。在具体的项目开发建设中要注重妥善解决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措施和技术改善林网、水系、田园的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繁荣传统文化,构成绿色产业体系。把"绿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融入各项目区的规划建设之中,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农民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精心体验,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观下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测算R&D资源错配并实证分析其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从理论上分析不同R&D资源错配造成绿色创新效率损失的具体机理,采用中国内地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测算R&D资源错配造成的绿色创新效率损失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R&D资源错配问题,R&D资本和R&D人力错配均属于资源配置过多的情况;R&D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上造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损失值为0.0614,损失率达26.4%。基于此,必须持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R&D资本和R&D人力在区域间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evolutionary mod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is 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need for addressing development processes toward sustainability. It asserts that the challeng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can be fruitfully addressed withi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consciously and explicitly consider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consisting of processes of coevolution involving agriculture and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Widening the processes to include strong interconnectedness with national and global systems with respect to off-farm resources and farm outputs has led to various agro-ec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ing local interac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in a rural-urban context is found to be essential for developing a system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uch development requires influencing many subsystems and implementing changes i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and use as short-term responses to the problem,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hanges in values as long-term responses. It also requires some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and indicators in order to direct actions and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s, 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model. Applying the model on Swedish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veals some, probably, important findings for “build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lends support to the usefulness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重复建设、无序扩张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2004?2014年100个城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从空间策略互动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热衷推动开发区建设的行为动机.研究发现:(1)中国地市级政府在建设开发区上会充分参考"邻居"城市的行为作出自身决策,并且这种空间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级城市间更为显著.具体而言,如果地理邻近城市平均建设10个新的开发区,本市往往会相应建立5个开发区.(2)相对东部来说,中西部城市间在建设开发区上的空间策略互动更强,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3)进一步的经验检验表明,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政绩考核带动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空间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开发区上的策略互动.文章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开发区热"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根源.由此,应从政绩考核体制、财税体制、地方债务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过度建设开发区的盲目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urveys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oper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within and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principal-agent model of intra-institu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s developed, and its implic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some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ls currently in operation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At the inter-institutional level, the model is adapted to the case where a funding council serves as principal to many agents—the universities. Evidence on the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and o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UK universities is present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received model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hould be amended so a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configuration and so as to allow for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across budgetary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