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步伐张晨,楼少华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全面脱钩以后,如何强化联社建设,健全信用社管理体系,提高联社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管理、服务职能,促进业务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快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步伐,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60年风雨,记载着几代信合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足迹;60年辉煌,铸就了服务“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勋章。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联合举办“农信银杯”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全面展示六十年来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改革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已有近 80年历史,1923年成立的河北省香河县城内信用社是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建国后,作为三大合作体系之一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信用社积累了大量问题(如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亏损严重等),难以  相似文献   

4.
对员工在职教育的构想覃泽海在职教育是培养农村信用社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金融事业的可靠保证。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必须随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岗职工的培养必须与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相适应。首先要构筑目标。当前农村信用社在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应以全...  相似文献   

5.
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对策思路唐铁健我国有近5万个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和自身经营的失误,其中的大部分已偏离了发展方向,呆滞、吊帐面广,不良资产增多,出现了支付风险,有的甚至濒临倒...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十月金秋,丰收的季节。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组建,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在办公室成立大会上,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做了重要讲话,对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合作金融等问题做了明确的阐述,对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从事农村信用合作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有关精神,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以实际行动促进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在 1862年德国就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莱弗森信用合作社。随即法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合作社体系,并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完善,为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自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河北省香河县福音堂第一信用合作社成立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组织几经曲折变化和发展,到目前已拥有上亿社员,近百万工作人员和 1万余亿元资金。但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居民金融活动的主要金融中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将我国农村信用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信用合作体系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总行的有关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期刊的宣传喉舌作用,为整个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适应当前新的发展形势,最近,总行合作司领导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强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要立足实际,明确重点,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基层、服务读者。《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必须进一步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总行的中心工作,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探索、宣传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工作经验,为改革发…  相似文献   

9.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60年风雨,记载着几代信合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足迹;60年辉煌,铸就了服务"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勋章。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联合举办"农信银杯"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全面展示六十年来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改革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60年风雨,记载着几代信合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足迹;60年辉煌,铸就了服务"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勋章。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联合举办"农信银杯"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征文比赛,全面展示六十年来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改革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随着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向纵深推进,作为全国合作金融系统惟一中央级期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已伴您走过了16年发展历程。十六载风雨兼程,200期倾情奉献。《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忠实地记录了信合事业的成长、探索、发展和壮大,更会与您一起见证信合事业明天的灿烂辉煌。2006年,作为全国合作金融系统惟一权成期刊,我们将站在高端,跟踪前沿,把握焦点,当好宣传农村金融政策的喉舌,当好银监会指导全国信合工作的舆论工具,全方位展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是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系统唯一的期刊,杂志在及时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合作金融的方针、政策,反映基层信用社实际,交流典型经验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是杂志创刊十周年,我们有必要对杂志社工作作一个客观的总结和评价。一、充分肯定杂志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随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起来,并逐步按期刊市场的规律在发展。创刊十年以来,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向基层,及时传送、宣传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精神,充分反映基…  相似文献   

13.
办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服务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大局。山东省联社理事长喜党的十七大定舵,瞩农村金融改革起航。祝《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在助推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广东省联社理事长厂孚乒作不负众望,展现行业特色,弘扬信合文化;不同凡响,彰显主流风范,引领企业发展。写信合春秋、立微言大义、述三农情怀。值此新年来临之际,衷心祝愿中国信合杂志与合作金融事业:共同精彩、再续辉煌!一联~‘粼{乘着改革的东风,踏上希望的征程,共创信合事业灿烂辉煌的明天!四川省联社理事长鲜《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是全…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经历了45个春秋的更迭,农村信用社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宏大,奖金实力雄厚,支农作用十分突出的金融劲旅。恰逢此时,七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的改革时间表,这标志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给参加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一封信戴相龙同志们:全国第一次农村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会议,可以说是我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这次会议,近5万个农村信用社向社会宣告要开创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新局面,同时,人民银行则向社会宣告从此承担引导和...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决定》十分明确地指明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和管理体制,这在我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农村信用社今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 《决定》根据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建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的几点建议韩兢持,尹学军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行社脱钩、农村信用合作自律体系尚未建立的特殊时期,面临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好,农村信合事业将朝着大发展方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处理不好,将有可能进入“危机”的境地。笔者仅结合自身体会...  相似文献   

18.
对信用社领导班子怎样进行量化考核?□游家齐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推动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在县级担任领导职务的实践经验,对信用社领导班子年度量化考核及其具体操作实施的方式、方法,谈点...  相似文献   

19.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通过采编人员20年的努力,《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肩负着全国农村合作金融广大员工的重托,植根于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沃土,淋风沐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从当初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雄伟苍劲,巍然挺拔。  相似文献   

20.
规则及说明 发展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永恒的主题,而改革则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强大的动力。为推动全国合作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改革有关精神,进一步普及改革知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举办"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知识竞赛"活动,现将竞赛的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