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后,西方土壤学知识开始系统传入中国,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本美国土壤学译著《农务土质论》的作者,还于1910年抵达中国考察农业,并根据此次行程中的所见所闻著成《四千年农夫》一书,在西方农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考察了他的生平,分析了《农务土质论》的文本内容、翻译背景及特点,梳理了他在中国之行中所获得的中国传统土壤肥料学知识,以揭示他在中西土壤学知识交流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正新冠疫情期间,我宅在家里,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正如作者彼得·德鲁克所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读一个人的著作,先要读懂作者。如果你了解德鲁克的生平,就了解了他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形成过程,德鲁克是一位基督教徒,他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经验,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寻他的人生轨迹,能够从其灵魂深处,发现  相似文献   

3.
正三、情,系在心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不论是科学家、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家,他的身体都由血肉铸就。读《笔记》,可以领略作者性格的坚毅和刚强,也可窥测作者的情感世界,从中体会到他的内心独白。(一)与同事的友情作者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八年寒窗苦读,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学谊。今天,作者离开母校已经48个春秋,但他仍然怀念读书时光,珍重校友情  相似文献   

4.
《论黄河挽回故道》和《郑州决河私议》是新发现的有关黄河治理的两篇文章,作者邵作舟当时是周馥的幕僚。与其它黄河治理的历史文献相比,邵作舟提出的观点与很多朝臣督抚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独有的见识和科学的精神,在治黄史的研究上,我们应该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稻品》是继宋代曾安止《禾谱》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记录水稻品种的专书。是研究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珍贵文献。《稻品》作者黄省曾是明代文人,出身殷实之家,后渐清贫。他嗜书如命,著述颇丰。本文考证其家世、生平并分析《稻品》的写作背景。本文认为,吴县丰富的水稻品种资源、黄省曾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对社稷和民众的责任感和他经营农桑的实践活动均为他撰写《稻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中国文学界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精心创作的作品《蛙》赢得了中国文学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继莫言的处女作《红高粱》之后,他的叙事语言及风格不断创新,并在作品《蛙》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到达了文学叙事创作的巅峰。在小说《蛙》之中,以"蛙"的意象着手,探讨和分析其中的生命意蕴,也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追思、对历史的反省和忏悔之情。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读过一篇纪实小说《富起来需要多长时间》。那个作者说,富起来需要十年时间。同时他还列举了许多行当,其中包括艺术,结果证明都是十年时间。事实果真是如此吗?也不尽然。成功关  相似文献   

8.
《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编辑部约我谈点写作体会,恭敬不如从命。我想:大手笔有大手笔的高见,习作者有习作者的浅得,怀着向同行和作者读者学习的虔诚,谈谈对写文章的角度的看法。我在省分行办公室的工作之一是协助主任编行里的工作简报,我要求采编人员努力做到"角度新、内容新、标题新"。这也是我10多年学习做文字工作体会较深的一点浅获。以前,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一种困惑:掌握了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却不知从何下笔;勉勉强强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背离素材所蕴内涵,便是违背本人原意。有一回,陪同《江西日报》一位摄影记者采访一名基层行员工,他不断变换角度为这位员工拍照。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拍这么多?他告诉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12第8期刊登了一篇“老粮油人”的《盼“衣食父母”把根留住》的文章。作为一名老粮油人,该作者对我国城镇化带来的可耕地减少,特别是农业人口减少后可能出现的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问题忧心不已。其担忧之情跃然纸上,令人钦佩,可惜他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如何才能让“衣食父母”扎根农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林业经济》2014,(5):25-27,24
<正>他是第九至十二届连续四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他是著名歌唱家,曾凭借《小白杨》、《什么也不说》、《说句心里话》、《当兵干什么》、《家和万事兴》、《哨所喇叭花》、《凝聚每份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他就是——郁钧剑。1971年,郁钧剑从桂林市歌舞团起步,走上了他的从艺之路。40多年来,他硕果累累,录制过40余种独唱专辑,20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歌坛的一棵常青树。同时,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6周年的日子 里,本刊特转登56年前刊登在《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本文作者朱启平,是《大公报》的著名记者,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1945年9月2日,他曾亲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编者  相似文献   

12.
一看“龚浔泽”三个字,就知道是笔名。我在此次探访长三角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名字。首先是去年他写在《南风窗》上的一篇长文《破解江苏难题》中,对我本人关于苏南发展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尖刻的批评。此后,我又通过朋友读到了他更多的文章。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网站是国内高校三大论坛之一,日访问量一万人次以上。挂在这里的“浔先生个人网页”,门庭若市,他10多万字的系列文章《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业已成为该网站的拳头产品。我在南京时,辗转找到了这位30岁上下的“浔先生”,并做了两个晚上的长谈。数日后,他寄来了专为本刊撰写的《应对长三角统筹发展的新江苏》一文。“浔先生”的文章具有典型网络写作的特点,酣畅淋漓,文情并茂,颇有些“意识流”。但文中观点字珠句玑,振聋发聩。作者供职于江苏省某核心单位,但此类文章,纯属业余行为,遵本人意愿,隐去其工作单位。考虑到《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而且平面媒体也是首次发表,故对这篇文章略作修改后,仍以《江苏发展的另类思考》为题,呈献给读者。(新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将他发表在一些有关刊物上的从事多年科技发展、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实践体会的论著,汇集出版成专著《地质科技管理要论》一书写的序言全文,编者仅略去末段。  相似文献   

14.
王胜明同志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一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工作。历任民法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同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并担任了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他曾先后参加了我国《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业银行法》、《婚姻法》、《合同法》和《物权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他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立法工作者,一位中国著名的民法专家。  相似文献   

15.
《3年相亲689次,仍然一无所获》,在某论坛上,这个帖子6天时间点击量突破10万次,作者是名叫许扬的男子,这是他对自己相亲经历的总结,他也因此被称为"最适婚公务员哥"。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1500多年前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有着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书中一篇称之为《时序》的文章里,作者刘勰(约公元465—约532年)论述了宋晋以前十个朝代间文学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推求文学演变的成因,他从政治状况、社会风气、统治者的好恶等几个方面入手,强调文学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因果关系,以此来论述文学的兴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为财政部会同中国会计学会发起设立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育工程而创办的《会计研究动态》(内部传阅资料)而写的一篇稿件,本文作者是学术五期每期《动态》的主编。本文实起因于陈冬华教授和李真教授发表在《会计研究》2015年第1期的《乡土与城邦》一文,作者有感于当前"学术的时势"。读而后感,感而后发,遂有此文。本人作者爱好广杂、从事会计研究工作亦有十数年,身临其境,故作者对陈李二位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我国会计学术发展问题历来得到学术界较高重视,两年前,中国会计学会和《会计研究》杂志发出倡议:"推动中国会计学术研究走向国际",主张立足本土主题,将会计理论研究植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改革的土壤。作者认为,陈李专业之文,可谓视野宏阔,而其论点所及,已不止于会计,这也彰显了《会计研究》作为权威期刊的一个高定位。所谓"致其知而后读",读了才有感悟,读了才知应读,读了才知必读,期待不止会计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敬读《乡土与城邦》一文,并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标题直接套用了Daniel Cottom的著作《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不用说,此著作的矛头是直指教育,作者  相似文献   

19.
开门纳谏     
《农村财务会计》2001,(1):55-55
加长春同志对本刊提出的几条建议非常可贵,也是十分难得的。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二十年来,他始终关注着《农村财务会计》月刊的成长和发展,在此,编辑部全体同仁向加长春同志以及长期关心爱护刊物的广大读者、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可以这样说,没有您的关怀,就没有《农村财务会计》的今天;没有您的厚爱,就没有《农村财务会计》的将来。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一定要把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当作我们工作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努力在提高编刊质量上下功夫,开门纳谏,决不辜负读者的希望。这里,本刊编辑部郑重声明:《农村财务会计》月刊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84年第7期《农业经济问题》上看到登在刊首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实质及其影响》一文,在此个人想谈点不同看法,与作者和广大读者共同商榷、探讨。 从文章阐述的观点来看,作者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正确地说应该称为“土壤报酬递减律”)的实质,似乎还缺少正确的理解,因而,他指责这个规律“荒诞”,认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庸俗的经济学家替剥削阶级恣意掠夺土地肥力进行辩护的一种经济理论”。这一观点如不澄清,也必然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给经济学界和农学界带来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