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有愈演愈烈之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制造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应该借国际制造业转移东风,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2.
程成 《经济世界》2003,(7):73-73
有“五金之都”之誉的浙江省永康市,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了五金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的五金制造基地,为“五金之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抢占了有力的位置。现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制造业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趋势。发达国家制造也向发展中国家梯渡转移。面对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浙江省提出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战略构想。永康五金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产业结构、市场基础,还是企业素质、发展潜力,都已具备了建设现代化五金制造基地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4.
跨国并购与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并购是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江苏要从一般性加工贸易转向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就必须采取措施鼓励国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江苏兼并收购本地企业。  相似文献   

5.
匡后权  邓玲 《经济导刊》2007,(12):48-49
目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经历大量转移制造业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国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建立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向有能力、有优势、有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已表现出较强的产业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包括面向终端用户的彩电、显示器、电话机、照相机、冰箱、空调、电扇等IT产品的质量、数量、成本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处于首位或前茅。现在 ,是我们认真思考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最佳时机。本文是个人对相关的发展环境、发展能力、发展战略、策略及政策的一些考虑。1国际竞争力和本国优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转移伴随着历史进程 ,…  相似文献   

7.
吴汉东 《经贸实践》2014,(11):45-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令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卞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肖,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十处于中低端。  相似文献   

8.
刘文涛 《新经济》2007,(5):90-93
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低端产业加速对外转移。由于中国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以及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基础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由此促使着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不断向我国延伸,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区域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变化,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迈进的关键时期,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已逐步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转移,呈现产业结构和转移方式双调整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既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的位次并主导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同时也要构建我国国家产业价值链(NVC),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去工业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工业化主要指以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制造业的萎缩和转移,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地区,国内外去工业化趋势下的低碳经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绿色消费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蕴含着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风险巨大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两难处境等挑战,需要加大公共宣传、优化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