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吸引了从国家到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关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27):279-280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员优势,采取数字化的形式来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主要就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时空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危机和进行保护的意义,探讨了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占有的地位,探索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西剪纸为例,探讨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策略。文章将对山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固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王家申 《西部财会》2014,(10):43-46
珠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大中专院校应借助财政、教育、人社保障部门,普及珠算教学和培养师资,发挥珠算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8):217-218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和各科知识的汇集地,以资源整合、储存、共享的文献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也就是将馆藏乐谱、音响等资料收集、分类、归纳,将馆藏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化成电子文献资源,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的历史、生长的生态环境以及毛尖茶的制作技艺,提出了地方图书馆建立以都匀茶文化以为专题的阅览室,以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地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弘扬了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刘书羽 《管理学家》2020,(2):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我国数字化信息不断发展,但社会各界还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珍贵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工作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文章将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系为例,论述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川剧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春英 《价值工程》2011,30(24):294-295
媒体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实际上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对体育文化多元化的有力补充。但媒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由于媒体性质和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将会导致公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分析、评价能力的下降与偏颇、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成为较为热门的活动,校园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进校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策略。高职院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非遗进校园不仅使非遗文化传承表现出新的活力,还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阐述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价值,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并探索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相关档案已初步建立,但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个案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学完整的建立和有效管理存在的困难,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丰富且多元的特征,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则对于沅水流域文化传承与发扬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升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在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档案化保护状况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沅水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渐觉醒,全国各地争相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客观分析了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特征,提出了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但决不是其最终归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吴少华 《民营科技》2013,(4):130-13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弘扬、承传。"[1]总的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陆勇昌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83-83,85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的多元要素,同时构成了绚丽多姿的生活色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评估体系准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动态管理和支助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有社会公允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