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稽铜镜     
《中国集体经济》2014,(8):18-18
<正>绍兴古为会稽,遂将会稽所产铜镜称为会稽铜镜。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会稽铜镜"兴起于东汉早中期,铜镜的形状有圆、方、委角、柄形等,镜面多微鼓,以扩大映照范围,而且涂有水银,经过打磨,让其光亮可鉴。镜背上刻有丰富优美的纹饰,其技法经历了从线条到浮雕的变化。尤其是在汉代制作的透光镜,镜背的图文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为一大绝无仅有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铜镜秘语     
铜镜,又称“鉴”、“照子”,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容饰面工具,其背面纹饰和铭文的产生及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不同时期的铜镜近700件,其中以汉镜为大宗,且不乏精品.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强盛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铜镜的制作也取得了重大进步,达到一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3.
罗伯健 《东北之窗》2014,(11):76-77
正景泰蓝原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根据出土文物标本印证,在公元前475—221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诞生了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冰鉴(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现存湖北省博物馆)、错金银鸟纹壶(现藏美国赛克勒美术馆)、错金银云纹鼎(1966年陕西咸阳出土,现藏咸阳市博物馆)。事实证明,战国已诞生了金、银、铜纹饰镶嵌艺术,为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开辟了先河。错金、错银、错铜掐丝,"错"字,顾名思义,就是错开,交错。唐太宗李世民曾将珐琅掐丝夜明珠盒艺术品赠送给奈良使者(笔者在日本考察海外文物回归时,曾与一位日本藏家交流过,掐丝珐琅在中国早有传承)。唐代已经有过中国铜镜,首饰盒等珐琅掐丝工艺品流入日本的传说和物证。唐代以前,只有错金、  相似文献   

4.
近闻上海古铜镜展在浦东试展,笔者慕名前往。走进上海地质博物馆三楼内的展厅,顿觉灯火辉煌,宽敞明亮,一件件古铜镜千姿百态,熠熠生辉,仿佛进入了铜镜世界。展出的800多面古铜镜,上溯齐家文化时期,下至元宋明清朝代,各种各样的铜镜造型纹饰,有的纤巧精致,有的恢宏大器,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小巧玲珑,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折射出古铜镜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古代人民精湛的冶炼技艺,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绝照览心     
吴思 《走向世界》2012,(6):92-95
镜子的历史其实就是镜子映照人类的历史.这个奇特的平面物体上所反映的一切曾经使人们惊恐和迷惑.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使人类从镜像中认识了自我,更超越了有形,获得了无形的概念.因此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镜子因此曾经昂贵至极. 铜镜是人类告别蛮荒之后所拥有的最早的镜子.无论是古埃及、两河文明,还是古老的华夏文化,铜镜都无一例外的具有世俗用品和宗教礼器的多重属性.古埃及人相信,铜镜是太阳神的象征,它可以保护人的灵魂.在古老的中国,铜镜被视作神圣之物,儒释道三家均将铜镜的文化属性纳入到各自的教化体系之中.道家思想将铜镜的神异性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道教中最重要的法器就是铜镜,铜镜纹饰中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都是道教人物,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体现出的也是浓厚的道教色彩.儒家思想对镜文化的关照,多注重从实用出发,通过借喻来表达劝讽和以史为鉴的教化功能.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强调的是铜镜的借鉴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铜镜中的女子,一颦一笑,令我魂断梦萦。清雅素淡的桃木梳,芳香艳丽的胭脂扣,精致的金钗,各种木质的首饰盒,还有一面映落女子那美丽嫣然的铜镜。怎奈你,明月下的夕颜,追回忆,此情此景亘古不变,惹人惜怜。铜镜先秦:铜镜的源起,小荷才露尖尖角透过你,我看到镜中的女子"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壮士"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我对你的入迷,追忆自先秦。那时的你,娇小玲珑,似天宫之皓月;原始粗犷,似高山流水。朴素淡雅,极少有纹饰,即使有,也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7.
铜镜,又称青铜镜,是青铜器中很小的一个门类。在远古时期,人们用水照面容,当铜器发明以后,人们便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张建羽 《魅力中国》2014,(12):80-80
青铜纹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图案,属于浅浮雕,表面有立体感;青铜纹饰比较繁密,给人“满饰”的感觉;不同时期的青铜纹饰所具有的威严、肃穆、活泼、轻松、简练、复杂的形式。青铜纹饰在应用时和其它纹饰一样,要考虑对纹饰的再设计,颜色的选取、整体的构图和摆放的位置等因素。本文从青铜纹饰在包装设计上的构图与摆放位置、青铜纹饰的色彩应用方面,对青铜纹饰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古老的艺术资源,将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象征内涵、文化特点完美地与外来设计理念整合,使得我们的设计与人文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常常会习惯不自禁地赞美“好,很有韵味!”究竟什么是“韵”?古人荆浩说过:“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书法记》)。荆浩的说法可以这样认为,即书法的韵味,表现隐晦,不显露痕迹,隐隐约约。我国书画艺术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的探索到自觉的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使艺术来了一次大的飞跃。它产生了象颜真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那样讲求“隐迹之形,备遗不俗”的书法家,这同唐代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唐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  相似文献   

10.
姜惠梅 《走向世界》2012,(10):50-51
铜镜象征着美满、吉祥,母亲给出嫁的女儿佩戴铜镜,就是祈求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道教认为,铜镜能辟邪,所以悬于门上。古代衙门悬挂"明镜高悬"匾额,以示公正。这些都反映出了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铜镜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梳妆照容或辟邪乞福器物。铸镜的青铜为铜与锡、铅的合金,其色泽凝重,光洁明亮。我国远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夏代就有了青铜镜,秦汉时期铜镜的制作已极为精巧,技术达到高峰。宋代以后,由于瓷器质量的提高,铜镜工艺逐渐衰落。清乾隆时,玻璃镜大兴于民间,青铜镜只以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存在于世了。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代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共经历了4000余年的发展史。铜镜是古代人民照面饰容的器具,铜镜背面,多装饰有图案、铭文,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冶铸工艺,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收藏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缩影。东汉中期,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体经济》2014,(8):40-41
<正>马彼得,男,197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95年开始潜心研究、挖掘和传承濒临失传的铜镜制作工艺。18年来,在其父亲的指导下,研制成功"透光镜",揭开了汉代神秘的透光镜缘何在阳光照射下镜面反射出镜背纹饰的千古之谜,复原了失传千年的"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的制作工艺,这在国内青铜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目前,马彼得创办的绍兴市铭越青铜研究院专注挖掘研发会稽铜镜范铸工艺。由其生产的会稽铜镜已被全国多个城市选定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4.
魏虹 《魅力中国》2014,(24):87-88
青铜器一直被史学家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吏书”。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展示了先秦的铸造工艺。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美,数量众多,研究价值极大。诚如李济先生所说:“殷商时代实乃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一座巅峰”。云南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器物的纹饰极具地方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民族个性。出土青铜器中也有大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器物,既吸收了中原殷商文化的因素,有保留了云南的民族个性。它既与中原文明有联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鲁国大玉璧     
钟宁 《走向世界》2011,(22):58-60
山东博物馆所藏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该玉璧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用礼玉,周径32国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形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中最大的~件。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器形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实物资料。玉璧自古素有苍璧礼天的寓意,因此,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大厅上方穹顶装饰便采用了该玉璧的造型式样。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唐代壁画<宫女图>,认为在真迹阙如的窘境下,其是地下出土的唐代壁画中的优秀作品,年代可靠,信而有证.研究结果认为唐代壁画的艺术成就是注重捕捉自然的生活场面,发现自然的生活中的美,以形写神,从而迭到传神.塑造人物精神,使画面传递一定的气象、韵味.也为人们了解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绘画、荚学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龟座凤形灯     
日照市海曲汉墓的发掘出土了一批比较重要的青铜器。洗、鼎、钫、壶等大多残破,只有灯、炉、带钩、铜镜保存比较好。其中一件龟座凤形灯造型优美,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因其具有的独特艺术造型,被国家文物局编写的《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作为封面图片。灯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已较为常见。龟座凤形灯出土于日照海曲汉墓107号墓。灯盏口径10.6厘米,通高18厘米。顶部为浅圆盘形灯盏,中间为一展翅凤鸟灯柱,以龟为座,凤鸟首顶着灯盏,凤鸟足踏龟背。整个器形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汉代龟座凤形灯刻…  相似文献   

18.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商代以金银片镂花,周代出现了剪皮装饰,这大概是剪纸的鼻祖了。剪纸实物最早出现于公元420至581年的南北朝时期,唐代妇女开始沿袭古俗"剪为华胜"和"剪为人"作为头饰,到了宋代衍为礼花、窗花、灯花以及刺绣底样等多种形式,并且有了职业艺人。劳动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更加深远和宽广。山东省是中国民间剪纸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剪纸种类繁多。有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墙花,元宵节的灯彩和纸扎纹饰,有新屋的顶棚花,纸糊容器的面斗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自汉代以来又一个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的时期,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为饮食原材料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宋代繁荣的城市生活也自此而起.本文拟从唐代饮食原材料市场的从业人员、服务对象和市场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唐代的饮食原材料市场,以期从其中一个方面对唐代城市生活有一定了解,从而发掘对当代饮食材料相关经济领域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胡鑫 《魅力中国》2013,(32):73-73
云南广南出土的“西汉人面鱼形四鸟纹青铜当卢”器形精美,纹饰独特,具有十分强烈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征。它是当地句町王国时期,贵族们祭祀时用于装饰马匹,彰显主持祭祀的巫师们身份地位的器物,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