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以国土资源部布置的“城市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为立项依据,提出了建立以标准地块为载体的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步骤,包括标准地块的选择、标定地价的评估、标定地价的应用和地价的动态监测等问题,旨在解决基准地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城市基准地价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关于城市基准地价合理性的认识城市基准地价存在的合理性是由其实际应用价值决定的。就目前我国城市地价评估和地价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虽然许多城市新近进行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时,都把建立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每个城市确定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以上的地价动态监测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秦皇岛市城市区为例,利用土地价格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关系。分析城市规划与地价空间分布的关系,不仅是编制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形成最佳地价空间分布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地价经济杠杆,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工作,2003年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监测项目开始对北京、上海、重庆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地区(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50个城市的地价进行动态监测,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于2007年形成了行业标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TD/T1009—2007)(下面简称《规范》),并予颁布实施。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房地产市场日益完善,土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强,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都市作为国家级地价动态监测城市之一,于2004年起正式全面持续的开展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结合《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总结出在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基础工作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与同行共同探讨,促进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更好开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产市场》2007,(3):74-75
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对全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监测结果的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已经成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而随着地价评估在我国各地的陆续开展,地价评估理论也日益成熟。然而,由于城市交通、环境、市容等的改造和变化,地价信息也瞬息万变。因此,如何全面、高效地进行地价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地价的空间变化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已成为土地管理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地价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显化了国有土地资产,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同时,地价是政府在经营城市土地、制定和实施土地供应计划、调控土地供应结构时的科学参考,也是土地市场交易、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重要依据。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问题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动态,通过系统总结出国内外城市地价水平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城市土地价格评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地价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显化了国有土地资产,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同时,地价是政府在经营城市土地、制定和实施土地供应计划、调控土地供应结构时的科学参考,也是土地市场交易、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重要依据。文章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问题的现实需要和实际动态,通过系统总结出国内外城市地价水平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城市土地价格评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具有双重属性。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必须要求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价格机制——地租与地价,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最高最佳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宏观控制地价,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开始实行城市基准地价评估和地价信息公布制度。但是,由于基准地价评估体系比直接评估宗地地价的方法体系相比相对复杂,且基准地价的及时更新一直是一个难题,所以不能连续动态有效地反应城市土地价格的波动,不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土经济》2008,(10):48-48
福建省日前全面开展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实时监测中心城市地价水平和变动情况,为政府部门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和价格走势,增强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灰色用地"规划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指出这种动态用地规划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解决轨道建设投融资的部分问题,并结合苏州轨道2号线建设对轨道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极具平民性和大众性的组成部分 ,其质量构成要素如安全性、空间尺度、便利程度、景观等方面 ,当前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陷和问题 ,其原因主要与机动车交通、建筑活动、市政设施、绿化方式、规划与管理等因素相关。改善城市步行空间质量 ,要坚持城市工作的人民性原则 ,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实施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市交通政策 ,并采用相关的适用技术与方法 ,完善规划设计环节 ,处理好绿化与步行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缓解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有限供给矛盾,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走节约集约之路。采用归纳分析、对比分析论证当前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指出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完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价值的需要,并找出现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主要存在管理未实际履行、规划体系缺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明确目标定位、开展编制工作、完善组织管理、加强专题研究、健全监管机制、建立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规划。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DEA方法构建评价城市增长绩效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析我国34个城市1992~2008年间城市增长的静态和动态绩效.根据非参数统计假设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008年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增长静态增长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西部、中部与东部地区均存在显著差异.从1992~2008年,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面向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详细规划调控问题.在中德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目标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公平利用土地资源的制度保证、住房面积调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物质形态和景现、文化遗产保存5个方面,运用规划调控力比较模型进行了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德国建造规划之间的面向社会发展目标的规划调控能力比较研究,进而界定出控规相对于德...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城市文化正是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最好保障。文本旨在简要阐述城市文化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同时,浅略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方式变化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城市社会学的视角,通过理论假设、调查问卷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等方法,研究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新移民的自身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移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其自身价值观会有所改变,价值观的改变对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正向的影响,生活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密切关联。因此,本文认为增加公共政策的人本关怀和正向引导积极的城市生活方式,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台湾自1895年农业社会迄今各政治环境及经济增长阶段,归纳台湾的城市规划功能演进.日治时代农业社会的城市规划强调环境卫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光复后,城市规划的功能在于将土地资本转为工业资本,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开始紧密相连.因此到了工业发展阶段,城市规划的执行经费主要依靠各项土地政策筹措,以达成完善规划工业区的功能,并通过公私协力模式以及成立由学者及民意代表组成的审议委会员,实现协调社会利益的功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走向由经济、城市以及土地的专门人才统筹及审议城市规划,实现以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台湾通过强化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的配套以推动各项城市规划功能,值得我国大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界定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查阅和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实际状态和考虑地上附着物功能价值的角度,重新界定我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内涵,并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重新分类。利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对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的确定存在偏好于时间维度、缺乏闲置的弹性、脱离其地上附着物的功能价值、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其土地使用者性质等不足;(2)重新界定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从土地利用实际状态出发,确定其是否被充分利用。考虑地上附着物功能价值是否被体现;(3)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分为空地、非空地中的部分利用土地与未充分利用土地三类。本文认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分类,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