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以来,美国不断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最近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没有再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但该报告要求中国政府在6个月内调整人民币值,要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至少10%.  相似文献   

2.
大事旧顾     
《西部论丛》2010,(8):6-8
美国财政部汇率报告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 美国财政部7月8日正式向国会提交已被推迟数月的2009年下半年度《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均未操纵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的“全球失衡”定义就是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包括贸易收支和经常账户收支),并据此开出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和鼓励人民币汇率浮动之政策药方。奥巴马政府所谓的平衡增长政策框架和美国国会议员指责人民币升值的政治闹剧,其理论依据都是美国财政部的“全球失衡定义”。  相似文献   

4.
【英国《金融时报》11月30日】北京和华盛顿的技术官僚们似乎有些默契:紧接着25日中国人民银行做了一笔规模为60亿美元、1年期掉期汇率为7.85人民币兑1美元的外汇市场操作后(这意味着北京可能允许人民币对美元1年后升值至7.85),28日,在向保护主义气氛弥漫的国会提交的半年度《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中,美国财政部表示,“鉴于中国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后对通过市场决定汇率更大灵活性的承诺与步伐,财政部此次不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1995年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发生了四次较大波动 ,但总体上处于持续升值状态。经验分析表明 ,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不仅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也会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近期人民币有效汇率贬值仅是针对前期汇率大幅度升值的价值回归。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看 ,短期内人民币名义汇率应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但中长期可将汇率体制从钉住美元转换为钉住一揽子货币  相似文献   

6.
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近日表示,在支持世界经济方面,现在不是松懈下来的时候。他呼吁各国领导人开辟一条不那么依赖美国消费者的全球增长新道路。与此同时,他还肯定了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中国应该继续让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7.
近一段时期,日美联手导演了一场激烈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大有胁迫人民币升值之势,且余波未尽,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和研判,主导观点认为近期内人民币没有升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政府领导人也多次表明,保持冬民币汇率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本文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一些分析和探讨,旨在说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香港《南华早报》2月2日】最近几天,很多权威人士纷纷为中国该如何管理经济献计献策。在北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建议中国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罗伯特·金米特在瑞士达沃斯呼吁“中国这样的国家”让汇率制度变得更灵活。当然,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让人民币升值吧。”作为政府官员,他们很难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公职的羁绊,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显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束手束脚。  相似文献   

9.
在3月21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提问称,4月15日,美国财政部预计要发布汇率政策报告,且可能会把中国称为货币汇率的操纵国,“如果美国财政部做出此决策,中国将如何应对?”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回答时再次重申,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陈德铭同时措辞严厉地称若美国财政部4月15目的关于汇率问题答复不利于中美两国长远发展,并伴随着贸易制裁,“我们不会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年底,美国国会少数议员提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他们要求布什政府向中国施压,促使人民币升值。随着今年总统大选的展开,有关汇率政策的讨论逐渐令美国公众明白,  相似文献   

11.
避免一些误导,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据路透社引述美国财政部官员称,如果近期人民币贬值暗示中国将背离向市场汇率机制转变的政策方向,就会引起"严重关注"。该官员指出,在人民币回落后,中国政府就宣布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适与有关中国当局大规模干预汇市的报道相一致。这正是美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放弃的行为。该官员又暗示,美国并不完全相信中国政府会减少对汇市的干预。言下之意只有单边升值才是顺应市场汇率机制改革的方向,这是非常缺乏基本经济常识的言论。2005年以来,除了2009年到2010年之间大约一年的时间因为危机人民币保持稳定的汇率之外,人民币大约单边升值超过7个年头,最高升值幅度超过30%。  相似文献   

12.
王凤荣 《魅力中国》2010,(34):158-159
人民币汇率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从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基本理论入手,根据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深入分析厂人民币升值原因;其次,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柑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硝烟再起 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暗示要求人民币升值;3月15日,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撰文,直接要求美国财政部把中国定义为汇率操纵国。此言一出,美国百佘名国会议员的联名信、奥巴马的支持更是把这一事件推向白热化。  相似文献   

14.
近一段时期,日美联手导演了一场激烈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大有胁迫人民币升值之势,且余波未尽,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和研判,主导观点认为近期内人民币没有升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政府领导人也多次表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本文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一些分析和探讨,旨在说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海外经济评论》2005,(26):13-14
近期展开的全球经济失衡辩论,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中国汇率政策上。中国的对外收支为顺差。中国人民银行(PBOC)一直在每月买进约200亿美元,试图保持人民币兑美元平价稳定。美国立法者担忧,人民币低估给了中国出口商优势。美国财政部已给中国6个月时间采取措施调整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汇率升值预期过高的基本因素是货币性的,实体经济层面升值压力并不大。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应放在世界贸易、货币体系的大环境下考虑。在当前的贸易体制下,汇率对世界贸易基本格局的影响已弱化。中美贸易失衡,是美国与亚洲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应加强双方的合作,争取时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中国应进一步强化内需主导战略。在经济和货币上。与亚洲国家一起,逐步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7.
冯春安 《河南经济》2003,(11):42-4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一直处于贬值压力下。直到去年上半年,日本抛出由于人民币币值过低导致其出口不振的说法,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响起。有些评论也跟着称,全球通货紧缩是因为中国出口的影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非但不是中国用以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武器“矛”,相反,它恰恰是维护世界经济良性运行的“盾”。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不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符合美、日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驳人民币升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廷亮  张洁 《山东经济》2004,20(5):28-30
2003年以来,人民币受到西方以及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强烈升值压力。人民币币值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升值论者主要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高额的外汇储备、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等原因来要求人民币升值。作者深入这些原因的背后,发现这些原因中一些是某些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意图,一些是对中国总体经济形势、具体经济现象的错误判断与把握。目前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尚未成熟,维持人民币较长时期的汇率稳定,延缓升值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10,(4):9-9
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加入“要求人民币升值”行列,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1日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时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警告:如果美国财政部违背事实,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并发起贸易制裁和贸易措施,中国不会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20.
汇率波动与亚洲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年度数据看 ,亚洲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汇率走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是其系数的符号能呈现出货币有否升值的趋势。从每天的数据看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汇率波动的方差较小 ,“波动持续性”也较短。亚洲各经济体的经验可以给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提供参考 ,既要避免高速增长时由于短期外资涌入造成的本币升值 ,也要警惕国际舆论形成的对本币升值压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期 ,因为这种高速增长为本币国际化、最终的本币汇率市场化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