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全球减排的巨大压力,我国已经作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承诺.完成这一承诺,加速开发水电将是最主要的措施.然而,一些人对我国水电的减排作用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水电的减排潜力. 开发利用水电是最有效的减排 工业化以来,全球水电的开发应用是减少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功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阶段.国外各种媒体所宣传的可再生能源,也大都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但是,事实上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能量密度的局限,水电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率、最起作用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
水电: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许多发达国家.水电的比例达到9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0%……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和大渡河公司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其主要缘于三大方面:能源资源紧缺和环保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国家把清洁、可再生的水电资源开发摆到重要位置;中国国电集团公司“1691”发展战略,奠定了大渡河水电开发的龙头地位;四川省“工业强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战略,明确了水电开发为重要支柱产业。 面对新的机遇。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已从战略上做好了准备,“加快发展,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将是公司2006年和“十一五”期间的根本性任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5.
李光华 《中国电业》2014,(10):21-21
伊江上游水电项目位于缅甸北部克钦邦境内,是中缅两国政府问能源合作重点项目。项目规划建设7级大型水电站和1个施工电源电站,总装机约21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建设期15年,经营期50年,在满足缅甸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剩余的发电量回送中国。  相似文献   

6.
7.
“为什么要积极开发水电?我们不讲其他理由,光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国家也非走这条路不可。将来10多个亿的电力,一半靠燃煤,一半靠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我们就可以迈过节能减排这个坎。”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2005年公布的水能资源普查结果计算,如果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以100年计算,我国煤炭资源在总(常规)能源中的比重为51.4%,水能资源比重为44.6%。如果要以200年计算,水能资源将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能源资源,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常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但又  相似文献   

9.
水电不仅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是发电领域内节能减排、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目前,全球近1/5的电力来自水电,水电在可再生能源中发电的比重更是高达85%。因此,一个国家的水电开发、利用的程度和水平,不仅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梦 《中国电业》2009,(6):64-65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水电工程建设负面影响的片面夸大和误解,使政府在水电开发问题上越来越慎重,以致我国2007年以来水电开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徘徊现象。这种现象本身令人困扰和担忧。英美等发达国家现在不断责难水电对环保和原住居民的影响,可他们的水电资源早已开发殆尽;而我国作为水电资源和大坝技术均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能源资源储备和环保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今世界,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先进安全核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水电作为世界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红水河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开发红水河的丰富水力资源,是解决华南地区能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于1991年开工建设,已完成导截流和大坝工程;计划1998年第一台机组发电;龙滩水电站1992年开始筹建,进行施工准备,至今尚未正式列入开工项目。目前红水河已建和在建工程装机容量仅占总装机的36.8%,开发潜力很大。水能资源是可再生的最清洁能源,开发水电是最大的节约能源。龙滩水电站是两广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在华南电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力促进龙滩水电站开工建设,是加速西电东送最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电开发的综合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联合国与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宣言中提出“……采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够显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更多的,特别是贫困的人口提供电力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电是开发技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1,可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开发水电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水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开发技术最成熟,开发经验最丰富,发电成本最低,优先开发水电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只有下决心优先开发水电,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承诺,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电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研究了优先开发水电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并进一步针对优先开发水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北是一个水多、煤贫、油气少的省份,是缺能大省,能源自给能力不足,对外依赖度高。随着湖北经济的逐步发展,特殊的能源结构给湖北省的能源发展带来许多问题。水能在湖北能源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大的水电资源开发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小水电的资源优势,加快中小水电的科学合理开发,对湖北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国平 《广西电业》2000,(3):1-5,77
经国家多次规划和开发,我国形成了十二大水电基地,其中有十大水电基地在中西部地区.充分开发和利用中西部地区的水电资源,有利于全国的电力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西部地区的电能大体通过北、中、南三条主要通道和东部电网联结,实现中西部电能与东部技术经济资源的区位互补,优化电能资源配置.西部地区水电开发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对增加财政税收和就业,对相关的产业发展,对库区的脱贫和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西部水电资源开发必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开发性移民,充分利用水库的航运、交通、水产养殖、旅游等自然条件,并注重水电站的防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水电,是对水能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建成一个三峡电厂,相当于每年减少煤耗4000万到5000万吨。在水电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可能不同程度造成另外一些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如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下切对河道的影响、水库诱发地震可能造成地质灾害、水库径流改变可能影响水质、水生物生存环境变化可能造成对其危害等等。从葛洲坝和三峡实践来看,不仅在工程前期和建设过程中采取可行的措施改善和预防是必要的,而且在工程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科学运用和完善保护措施,比如优化水库调度等“绿色调度”措施。此外,还需…  相似文献   

17.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四川省水电资源的开发现状四川省是我国水能“富矿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1.2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900亿千瓦时,后两者分别占全国的27.2%和28.9%。其中,中小水电可开发量2146万千瓦,均居全国之冠。2004年,全省总装机容量2038万千瓦,其中水电1356万千瓦,火电682万千瓦。2005年,总装机容量将达2300万千瓦,其中水电将达到1500万千瓦(约占65%),火电820万千瓦(约占35%)。由于大型水库少,大多数水电站不具有调节能力,导致发电出力丰枯悬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境内蕴藏着得天独厚、丰富的水能资源,水电开发潜力巨大,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大陆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千瓦,年发电量达6.08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4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之冠。根据“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可望达到1.8亿千瓦,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7%,水电开发程度达33%;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可望达到3亿千瓦,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9%,水电开发程度达55%。2005年,我国建成投产的水电装机为1.17亿千瓦。  相似文献   

19.
自1910年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开工建设以来,我国水电开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相继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水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综合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电开发既面临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20.
优先开发水电是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先开发水电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初期的基本选择 中国工程院在2008年启动开展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的水能专题中,对我国与国外水电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世界各国大多是率先开发和利用水能资源,待水电开发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向大规模地开发其他能源.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廉价水电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初期的全社会用电需求,为一国的经济起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水电开发对充分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包括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发达国家,依然没有停止水电开发,而是把水电开发放在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