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努力保持高技术产业平稳快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回落,面临的形势严峻.为此,应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对中小高技术企业的扶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高技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提出要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此开启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所增强,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3.
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吉林省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知识产权与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关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吉林省高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发展滞后。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吉林省必须采用有效办法发展高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新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逐步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为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出台了《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制定了《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包括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组织、管理、验收等做出了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5.
2006年,“十一五”开局的一年,国家出台了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自主创新、产业化、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一个个关键词。2006年12月,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第二期中国科技投资沙龙,回顾2006年,展望2007年,探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6.
宁波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构筑高技术产业化基地;二是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四是加快制造业信息技术,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提高创新效益;五是实施工业科技创新工程,优化临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风来尽是橙黄意,硕果累累饰满园。回眸2006年的高技术产业,从上到下的主旋律,始终是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的新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各行各业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把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取得了令人喜悦的不菲业绩。一年来,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基础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中国科技投资》2010,(1):75-75
书名:2009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产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作者: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编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09—9读者群:高技术产业工作者、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我国工业化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条件,为制订技术引进战略、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提供产业层面上的实证支撑。全书内容共分两篇:一是综合篇.主要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总体现状,研究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机制和特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明确我国产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的发展取向:二是产业篇,以近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对象,研究分析我国不同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投资》2007,(2):20-22
风来尽是橙黄意。硕果累累饰满园。 回眸2006年的高技术产业。从上到下的主旋律.始终是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的额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各行各业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把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取得了令人喜悦的不菲业绩。一年来.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基础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大大增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实现方式,从创新行为与能力特征探讨了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并结合华为案例对其路径选择作了相关剖析,深化了对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溢出效应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生产微笑曲线的低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自身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发展存在非均衡性,从行业异质性视角研究区域人才聚集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6年我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FE)、随机效应(RE)模型以及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成果产出和产品产出两个角度分析区域人才聚集水平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技术获取改造经费支出以及总资产的条件下,总体上区域人才聚集水平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显著,对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品产出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存在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产业链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在遵循制度引致、突破重点、支撑引领和跨越发展的逻辑思路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编制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要以产业链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高效整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技术后发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已经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后发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内生性技术创新努力的基础之上。技术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的外部条件约束,以及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努力与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一定程度的脱节,是我们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技术资源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一个测算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计算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综合评价值;然后考察了1998~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2007年间,技术贸易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结构性特征,以2003年为转折点;1998~2002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而2003~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6.
应用数据包络的方法估计了样本期间内中国27个省区市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得出结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均值仅为0.4648,但是呈波动增长趋势。在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的竞争程度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负向影响,而企业规模、金融发展水平与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吉林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如创新投入低、创新能力低、政策不健全等,因此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其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外部性的视角,研究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溢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并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为:产业间贸易的前向关联对普通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作用不明显;产业间贸易的后向关联由于受到产权结构和"被迫引进"现象的负面影响,对自主创新表现出抑制作用;产业集聚对于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普通创新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考察发现,产业集聚能加强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并能减轻甚至消除后向关联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