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中关于人性标准的矛盾问题.本文将文献资料中对"道德人"与"经济人"实际上的统一性的论述加以总结和归纳,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简单阐述了对二者统一性的理解--即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那么道德人与经济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统一.  相似文献   

2.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就发现并提出了所谓“斯密问题”;从那时起,把斯密看作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就几乎成了研究斯密的传统“信条”;人们由此形成了一种常识性的共识正是斯密自己造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人格分裂和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价值紧张,并因而使经济学陷入了愈来愈“不讲道德”的困境和使伦理学愈来愈沦为只会空洞说教的意识形态工具。然而事实是,“斯密问题”是一个只有在特定的论域中才有意义的问题——严格廓清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理解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经济与伦理的自然关联,还是作出重塑现代经济与伦理再度结盟的努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的行为从个体层面看,是完全的利己行为;从社会层面看,是须兼顾利他的行为;从经济行为的作用机制看,是在"看不见的手"调控下的伦理行为。亚当.斯密为经济人行为提供了伦理学的道德基础,从而论证了"经济人"行为的合道德性,最终,自利的"经济人"通向了互利的"伦理人",利己行为转化为善。  相似文献   

4.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其基础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利己主义"。现实中许多人把"理性人"简单解释为"利己"就可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实则是对斯密利己主义本义的曲解,文章对此进行论述,指出斯密"利己"是以"利他"为前提的,是交易双方双赢的结果,"斯密悖论"是个伪命题,并提出正确理解斯密利己主义原意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密问题折射出人的两面性,人不仅仅是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还是具有利他心的道德人。本文将主要从营销策略中4P来探讨在各个策略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现实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一种内在的经济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其原本属性规定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其深刻的理论内核和思想精髓使之成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并为整个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选择与安排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根据斯密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其本质特征是理性"经济人";另一个是管制市场的政府,其角色定位有如"守夜人".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也将社会上活动的人描述为"两者":一是社会经济的活动者,他们都是忙碌奔波的"利者";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即政府,其理想角色是充当一个顺应社会经济自发发展的"善者".斯密的"两个人"假设与司马迁的"两者"描述既有同工异曲之妙,又有交相辉映之趣.比较二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相结合角度探讨如何辨证看待"经济人"假设,首先谈辨证看待"经济人"假设的抽象性,然后谈到"经济人"这个理论抽象是否应该包含道德规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富兰克林的代表作《自传》中所倡导的十三条美德典型地反映了韦伯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伦理品格中的自利、理性和受约束性使他成为亚当·斯密笔下理想的经济人形象,道德和经济行为完美的结合使他迥异于身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现代经济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民营企业经济行为选择中的伦理缺失带给人们很大的现实困惑。"斯密难题"并不昭示某种矛盾,斯密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内在统一的。基于此的理性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兼具营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支持,必然要寻求经济目标与伦理价值取向的统一,实现伦理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