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观点:(1)农用林业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是农用林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背景;(2)农用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历史性,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着农用林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趋势。基于上述观点,从江苏省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对江苏省农用林业形成,现状及发展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以江苏省典型区域和典型模式——里下河地区农林多业复合经营模式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经济分析和评价。结论:(1)江苏省农用林业的发展方向及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与水治理的关系;(2)江苏省人多地少,农林多业复合经营模式对滩泽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很难为当地农民自觉接受和推广;(3)江苏省属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农用林业的主要发展取向应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乡村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林业"三定"后,林农成为南方集体林区最基本的林业经营微观主体,其经营意愿的高低必将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私有林进行补贴是激励林农提高其经营意愿,促进私有林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补贴要起到激励林农的作用,首先必须设计出适合林农需要的补贴政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私有林林农对补贴政策的偏好状况,了解林农对补贴政策的需求,得出多数林农希望以直接发放现金的形式予以补助;最受偏好的补贴时间、补贴依据、现金补贴发放形式分别是造林之前、营林面积、直接在银行开设专用账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郭伟  丁舒 《农家之友》2009,(19):4-5
本文将近几年我国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的一些报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包括:(1)目前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增加农产品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经营模式;(2)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林复合经营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具有优势,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附加值也是其独有的特点;(3)林农互促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农林产品的产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带动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帮助;(4)以林农为主的多种经营措施能给模式实行地区带来更多元的经济来源,发挥林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可以达到改善环境,推进生态建设的作用。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效益最大化有待进一步研究等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一个整体特性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一个整体特性指标安徽农业大学文理学院林小伍,吴坚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个能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形成农业生态经济合力,产生农业生态经济功能和效益的复合整体。然而,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林农是我国林业经营的主体,其碳汇林经营受偿意愿关系到我国林业碳汇的供给问题。文章以浙江省温州市的林农为调查对象,引入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林农的碳汇林经营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是否认为林业碳汇具有减排优势、造林年限和是否享受过碳汇造林补贴3个变量对林农碳汇林经营受偿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林农的年龄和是否能理解林业碳汇概念2个变量对林农碳汇林经营受偿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利用非参数估计技术,得出林农碳汇林经营的平均期望受偿额度为72.34元/t·co_2。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核桃林下经济复合技术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延伸的工程,其倡导以短养长、以耕代抚的重要思想,本文结合泸西县林农、林草、林药以及林林种植模式对核桃林下经济复合技术进行了探讨,分别对四种模式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并四种种植模式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广大林农提供科学的复合技术,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能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7.
李近如同志就“以林补农”的提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以林补农”不能替换“以工补农”的口号。以林“补”农,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林业为农业提供出好的生态和环境。文章还认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性大,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林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缺乏竞争能力,林农对林业投资、投劳缺乏兴趣的现象,远甚于农业。”所以,“以林补农”从经济上挖空了林业,势必影响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本刊今天还同时发表李祖贻同志的“以工补农应当包括以工补林”一文。旨在引起林业经济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期望通过讨论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型林地经营模式,林农作为林业经营的主体,探索林农林地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对深化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浙江、福建、江西3省(区)678户林农的调研数据,剖析林农林地经营模式的选择逻辑和行为特征,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林地规模对林农林地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面积越大的林农更不会选择合作经营和流转经营,地块数量越多的林农更趋向于选择流转经营;林业社会化服务、林地规模对不同文化程度水平林农以及不同林地经营模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由此对林农林地经营模式的效率提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有森工企业是在开发国有林区基础上,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林业企业。40多年来在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暴露出不少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与国有森工企业生产经营初衷相体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国有森工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分析,提出更科学、更符合现代林业及展要求的经营目标。1国有森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发展变化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目标应是国有森工企业生产经营目的的根本体现,它应是企业的一种主动追求,而不是政府行为的驱动,企业目标应随国家、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江西省17个县市753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基于林农视角,从林农家庭资源禀赋、林农个体资源禀赋、林业经营资源禀赋和区位资源禀赋等4个维度进行研究假设,运用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林农林业单户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总面积、林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性、家庭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林农是否从事林业有关的经营活动、林农的一技之长、林业经营资金的畅通性、家庭人口数量、距离县城的远近和林农文化程度等变量对林业单户经营模式选择行为具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地理环境、林业经营收入以及林农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变量对林业经营模式选择行为没有多大影响。因此,建议积极鼓励流转林地使用权、积极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并确保林农林业经营资金的畅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林业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对我国林业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较为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使我国一些森工采育企业的“危困”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转变森工采育企业经营战略,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建立以副以工养林、变副变工为主、全方位主体开发新格局,是从根本上解决森工采育企业”两危”问题最有效的途径。l传统产业结构的主要弊端我国林业(主要是森工采有企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厂林木采掘型——木材加工利用型——林木培育、利用型这样一个过程。在整个…  相似文献   

1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企业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林业产业生态系统及生态元、林业关键种企业等相关概念,设计了林业关键种企业识别方案,给出了林业企业种α、β和γ多样性的测度方法、林业企业种间亲和性的测度方法;并以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样本子系统—伊春国有林区和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作为分析对象,对林业企业种多度、林业企业种多样性、林业企业种功能多元化、林业企业种间亲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中林业企业种多样化,且各区域系统的林业企业种相似度高;第二,国有森工集团的林业生产和林业管理功能使其具有绝对的产业链位势;第三,林业企业种间亲和性较高,且国有森工集团是种间关联网络的核心;第四,国有森工集团是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企业,且其结构和功能关键性、体制关键性和演化关键性也确定了国有森工集团的关键种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林业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要着眼点。那么,如何搞好县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个人之管见。 一、县域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林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对群众造林积极性颇具影响。 二是森林生态效益的无偿性使林农得不到生态效益的补偿。 三是旧有的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四是林农税费较重,经营林木采伐年限长、收益较低,一定程度上成为林农植树造林积极性的障碍。 五是民营造林投入方式上大多…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林业融资模式已严重制约商品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商品林产业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和运行机制就显得极为迫切。文章在深入分析当前林业项目融资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索针对不同商品林产业发展特点的林业众筹、林业信托、公司+基地+林农等三种不同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要促进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立体融资模式才是解决林业项目融资问题的长远之道和实现林农脱贫致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赤水市两河乡盘龙农贸公司,是由盘龙林工商分公司演变过来的集体企业,公司现有职工5人,固定资产30.56万元(原价),流动资金35万元,它从建立公司起,就以开发、建设山区林业生产加快林农致富奔小康为宗旨,促进了林区建设,繁荣了林区经济。为改变林区面貌充分发挥了三个效益。实现了“服务林农年年贡献大,发展林业岁岁效益高”的大好局面,先后十多次被遵义地委、遵义地区行署、审、乡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领导机关评为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6.
龙头企业的“四位一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集群伴随着林权改革迅速发展。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公司+基地+林农”模式,林业龙头企业承贷是林权抵押贷款的一种模式,也是抵押品替代机制的一种形式。龙头企业通过与林农合作造林或基于订单林业的贸易信贷(或称商业信用)可以将资金从金融机构传导到林农,从而缓解林农不能直接从金融机构贷款而面临的信贷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直接决定于林农林业生产投资行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林农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的生产、投资和就业行为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辽宁省的调查显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的就业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林改后,林农涉农劳动力投入人数和时间均有大幅增加;劳动力外出涉林打工下降,本地涉林打工增加;林业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决定,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实行议购议销。这是林业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福建省建阳地区木材多渠道经营后,1985年木材销售总量达226.74万立方米。与1984年相比,国家增收1.981.1万元,一些森工企业扭亏为盈,集体收入增加。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增收28.26元。这项改革,初步理顺了木材价格,兼顾了国家、林业企业和集体、林农三者利益,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但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新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为要实现我国林业生产的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末森林复盖率要达到20%,木材年产量要达到1亿立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对林业生产的各项资金均系无偿扶持使用。改革开放后,为了加速林业的发展,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林业的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的开发,搞活林业经济,从1979年开始,我省建立了财政支农周转金(用于林业的称林业周转金),先后实行了国有林场多种经营周转金,速生丰产林造林周转金,两林基地(用材林、经济林)造林周转金,国营苗圃育苗周转金,森工企业生产周转金。与此同时,林业部也于1982年先后建立了国有林场多种经营周转金,国有林中幼林抚育和集体林中幼林抚育周转金。多种经营、苗圃生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央财政林业补贴政策效益项目对四川省的监测数据,构建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林地确权方式、农户补贴政策感知对林农山林经营积极性产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按股分山到户,按面积分山到户能显著促进林农山林经营的积极性;林农对林业补贴政策越了解、感知补贴政策越好,其山林经营的积极性会越高。不过,在按股分山到户的地区,如果林农对补贴政策感知较差,其会利用产权模糊的集体林地发展家庭林业经济,从而间接提高其山林经营的积极性。因此,为促进林农山林经营的积极性,需采取全面推行按面积分山到户,加大林业补贴力度,强化林业补贴政策宣传,拓宽林农增收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