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汽自主品牌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和发展速度的挑战,从创建"宅捷修"服务品牌着手,从提升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着眼,以用户满意百分百工程为载体,全力加强服务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上汽自主品牌竞争力,谋求自主品牌的成功突围。上汽自主品牌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中国汽车发展形态来说,服务文化和品牌的竞争是继质量、成本、技术之后的新一轮竞争。从外部竞争环境看,自主品牌必须强化服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企业标准化》2009,(17):36-38
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深入,外资日化巨头仍然没有放缓深耕中国的脚步。民族日化品牌奋力突围,涌现与许多"走自己的路"的市场弄潮儿。这些成功的民族日化品牌,赋予民族日化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难以跨越的"王老吉"品牌 无论如何,广药拥有它最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王老吉品牌. 美国可口可乐总裁曾经说过,"即使我们的全部工厂被大火毁灭,但只要给我留下可口可乐的配方,我还能东山在起,还能重新开始,因为我们拥有可口可乐的品牌."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也强调:"对于企业而言,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土地、厂房、设备,而是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市场做得再好,也如同没有地基的海市蜃楼一般,很美好,却容易塌陷."  相似文献   

4.
李靖 《中外管理》2012,(8):86+88
当市场板块出现新的"分裂"时,老品牌必须在战略上做品牌孵化的工作,否则没有做错什么,就是最大的失误。成功品牌面临的最大危险是什么?不是行业老二、老三们的"追杀",而是自己所处产品品类被替代或细分的风险。让我们看看近年来商场上一系列奇异的"景观":两年前还凭借明星产品N97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诺基  相似文献   

5.
品牌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一直是争论不休的商业课题,然而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确保二者的成功.品牌能否"变脸",不在于产品是否在不同市场发生了变化,而在于品牌是否在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心中形成不同的感知.品牌"变脸"成功的关键在于消费者认可.品牌"变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或者本土化的问题,因为跨国公司通过品牌"变脸",重塑消费者的心理感知,目的是为了收益品牌最大化.这才是商业的真实逻辑.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并且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引起经营者的关注与重视.入世以来,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部分民企的品牌已经走出国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走出去"经验.但相比之下,我国广大的民企品牌还处于国内化经营阶段,品牌的附加值较低,尚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然而,民营企业要壮大和发展又必须经历国际市场的"洗礼",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最大化实现品牌的价值.因此,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必须寻求和探索新型品牌国际化战略,提升民企品牌的国际化价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良星 《经营者》2009,(17):46-47
最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和我的团队将把利郎引向何方?像利郎这样的民族服装品牌,一边要突围国内男装品牌的同质化竞争,一边要防御国际品牌的强势扩张。我们矢志不渝的国际化征程也必定是一条铺满荆棘的不归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也有很多条件需要我们去完备。更需要一个企业在产品品质、市场渠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只有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并稳定后,才有可能去展示技术,才有资格去塑造品牌。品牌是销量的保证,销量则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自主品牌车企,如想突围成功,首先依靠的应该是质量,然后才能按市场逻辑坚实地走得更高、更远。自2011年以来,由于汽车市场整体放缓,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一直忙于抑制下滑和提升销量上,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除了自身的主动变革外,更多时候则是期待市场  相似文献   

9.
王玫紫 《经营者》2010,(13):81-81
双龙这个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所以和其他品牌的经销商相比,我们要艰难很多。  相似文献   

10.
感动营销     
对于品牌的感动是如此稀缺 我们很容易知道一个牌子,也容易记住一个品牌,但是,我们不容易对于一个品牌满意,也难以建立对于品牌的忠诚,更不要提对于品牌的感动了. 感动是基于人性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无论物质多么发达,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中外文化差异多大,人们都渴望感动.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生活在麻木和理性之中,生活在不满和迷茫之中.不要说商业体验,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感动也是极其稀缺的.唯其稀缺,人们更加渴望感动.这种渴望感动的需求的存在,是感动营销存在的基础.也是由于这种需求的存在,"感动"频繁地出现,感动营销才有了市场.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平台,买手和店长合二为一,再次加速了生产过程"互联网品牌一定要定位精准,我们是把线下的小众市场做成一个大的市场"把Zara和韩都衣舍放在一起比,Zara肯定不高兴,韩都衣舍也不太高兴。自定义为"做快时尚的淘品牌"的韩都衣舍说,"我们的模式和Zara很相似,而且比Zara还快。"不过,韩都衣舍认为把诞生于1973年的快时尚巨头和一个只有5年时间的淘品牌相比,不太公平。"应该拿一家线下成立5年的传统品牌来比,不过线下5年的传统品牌恐怕连省都还没有出去。"韩都衣舍创始人兼CEO赵迎光对《中国企业家》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致力于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曾成功推出了“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霸主。但市场的进一步饱和、联通的反击、小灵通的搅局,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弥漫着价格战的狼烟,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充分挖掘客户的价值,成为运营商成功突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和我的团队将把利郎引向何方?像利郎这样的民族服装品牌,一边要突围国内男装品牌的同质化竞争,一边要防御国际品牌的强势扩张。我们矢志不渝的国际化征程也必定是一条铺  相似文献   

14.
Ce:今年正好是拜耳成立150周年,作为一家深耕中国市场的"百年老店",拜耳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在中国市场,拜耳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友汉:对我们来说,今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拜耳的产品在中国有131年历史,我们第一个在中国投放的产品始于1882年。101年前.我们就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作为跨国公司.拜耳的成功在于很强的占领市场的能力。通过投资和灵活的品牌运作等方式,我们的员工和产品都基本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我们聘用本地医生,与本地医院合作,还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跨国企业称霸全球时常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无论是世界性的跨国公司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品牌观念对谁都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品牌"确实已经成为了企业占有市场的一张王牌,一个企业要想立足市场、打开市场、占有市场,那么为他们的企业树立一个不倒的品牌,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将一个好的品牌做大、做响,使它家喻户晓并让它成功的进化成为一个名牌产品.那么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名牌产品的竞争,名牌意味着高利润、高附加值以及高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16.
<正> 2003年度,营销界十大营销金奖案例,长虹"精显王"背投彩电营销案例霍然在内,且位居前列。这是近年来处于低谷期的长虹罕有的成功营销案例,这次营销使得长虹由低端市场进入高端市场,成为中国背投彩电的代表者,长虹在精显背投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成功(长虹背投彩电年销量以高于100%的速度大幅提升),不但使长虹稳坐中国彩电业的头把交椅(2002年销量超过1100万台,位居全球第二),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其品牌的国际市场知名度。技术:充当"查漏补缺"者企业营销要想成功,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产品要有好的技术,好的质量,好的工艺等等。这其中,"技术"就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现实却是中国家电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作为中国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彩电业也不例外,核心技术普遍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  相似文献   

17.
百事可乐以"渴望无限"的感召,赢得新一代的认同: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星级服务",承诺真诚与服务,赢得市场;康富来以"送礼要送康富来,健康财富滚滚来"的祝福,迎合消费者相互馈赠吉祥如意好兆头的心理,从而主导了礼品市场。每一个成功品牌,都有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康富来在中国,以高档送礼品牌的形象取得成功,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18.
张延陶 《英才》2015,(1):52-53
MPV市场能否复制这一神话,在备受挤压的车市中,给自主品牌多一条生路?华晨家族又添新丁,这次祁玉民瞄准了涨势火热的MPV市场,甚至豪言要将旗下华颂品牌打造成汽车业的“小米”。SUV市场的爆发给自主品牌的突围开辟了新的疆域,甚至有车企凭此独步天下。MPV市场能否复制这一神话,在备受挤压的车市中,给自主品牌多一条生路?  相似文献   

19.
老品牌复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这个问题带有很多共性.不仅仅是"回力"的问题,而且是很多中国民族品牌都要面临的问题. 周炜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回力面对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市场比较紧缺,没有太多的  相似文献   

20.
王敏 《现代企业》2002,(8):49-49
企业营销要想保住"畅"并日益"俏",前提是要掌握消费需求,实行按需营销,投其所好.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如果不把营销基点放到发现消费新需求上,未必就能实现打开市场的初衷.因此,企业只要用心去寻找消费新需求,就会发现有前途的新产品和新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