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入WTO,使中国银行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迎击国际竞争挑战的先锋行业。外资银行涌入中国,将逐步拥有与国内银行同样的市场准入与经营范围,享受国民待遇,必然会从业务领域到市场空间与我国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从而对国内银行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学习西方银行的先进经验,掌握和发展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竞争力和改善经营绩效将成为我国银行竞争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客户的深层次关系以及银行服务产品营销机制已产生联动效应,行业竞争也愈演愈烈。金融业务的竞争.说到底是客户的竞争.服务手段的竞争,没有客户的加入和信任.金融业务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将是中外银行竞争的首选对象.这对国内银行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今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为期5年的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步入正面交锋、全方位比拼的时代。自助银行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服务方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的热点,并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断定,在未来内外竞争的夹击下,自助银行高效的自助服务方式、科学的管理模式,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商业银行进行了流程改造,核心竞争优势得以巩固或重塑。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全部完成,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当前“部门银行”的架构已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体制性弊端。本文将在介绍流程银行的内涵、管理理念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国际知名银行流程改造的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银行部门银行的体制弊端,提出加快流程银行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作为国内银行业务新增长点的网上银行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定位为传统银行的网上渠道,没有形成特有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只有尽快确立我国网上银行的竞争战略,加快网上银行的发展步伐,国内商业银行才能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确立优势,从容应对挑战。本文通过对网上银行的四大竞争战略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提出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6.
高涛 《中国金融》2006,(3):58-59
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的合力作用下诞生的。近年来.其发展也出现反复。自1995年起.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逐步合作.为共同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服务。为应对竞争压力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1999年以来,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出现“银保合作”热。银行保险与个险、团险一起成为寿险产品的三大险种。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金融》2003,(6):63-63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承诺兑现的日期日益临近,外资银行跃跃欲试、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抢占我国金融市场份额的举措:诸如,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机构,与国内银行组成各种形式的联盟或合作。中外银行竞争势必显现“六大趋势”,而银行卡市场无疑将成为中外银行争夺的重点之一,读了下面的两篇章,你是否会感到;狼,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8.
一、银行电子化竞争演变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银行电子化建设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再只是银行开展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银行电子化水平已经成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银行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量化管理的技术基础。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银行电子化就已经直接参与到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在我国加入 WTO后,银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体现为银行电子化水平的竞争。银行电子化竞争的演变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1.电子网络化阶段   国内银行的电子网络化建设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金融电子化》2004,(7):70-71
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市场体系,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又使得各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在内外夹攻之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创新和变革成为我国各银行寻求突破和发展的主旋律。银行信息化也围绕着这个主旋律不断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10.
韩强 《青海金融》2010,(4):42-44
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营销的竞争手段日益高端化。而真正体现胜负的是商业银行“内涵式”竞争。一家商业银行要成为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成为主流银行,必须在盈利模式、信贷投向、管理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内涵式”发展。只有拥有社会主流客户、不断参与涉足社会主流项目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走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成为主流银行。  相似文献   

11.
全面开放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宪 《中国金融》2006,(23):20-22
2006年年底,我国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要求全面开放金融业,国内银行将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竞争,这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看来,以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为目标,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是国内银行有效应对挑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的增加,我国理财业务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内各家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沈欢欢 《金融论坛》2011,(12):92-98
本文在总结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熟私人银行系统应具备的特点,进而指出我国的私人银行存在服务观念有偏差、产品针对性不强、产品来源较为局限、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私人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竞争最激烈的业务之一,应该适应中国国情、民情,发挥国内本土银行的竞争优势,即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4.
电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金融企业组织形式和服务渠道,已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展示银行经营形象和竞争实力的重要窗口,它的产生与发展给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银行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电子银行的竞争优势,指出了目前我国电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银行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面对外企银行的竞争压力,只有更快更好地进行商业决策,国内银行才能得到发展和繁荣。目前国内各银行都在寻求最佳方法以改善金融产品设计,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趋势,服务顾客。  相似文献   

16.
金维虹 《中国金融》2006,(15):53-54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正在改变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方式,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外资银行今年将进入国内金融领域。据专家和金融界人士分析,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领域将首先进入银行信用卡市场。面对外资银行参与竞争,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如何运作,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入世后,人们对金融领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一、充分认识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充分认识银行信用卡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扬长避短,这是面对外资银行参与竞争,我国信用卡市场必须首先解决的认识前提。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其影响和规模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与国际金融接轨,努力提高经营和赢利水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根据“二八”定律,为银行创造80%利润的那一部分20%的高端客户成为各金融机构重点研究、营销、竞争甚至为之相互肉搏的对象,而对占银行80%的中低端客户研究甚少。一些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考核机制更误导了金融从业人员,使他们在服务经营过程中对这些中低端客户表现出不恰当甚至偏激的行为,激化了银行与客户的矛盾。所谓银行的中低端客户,是相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并没有很明确的界定标准,不同银行、地区、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十分重视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基层农行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状况与农行总行的要求和自身实际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放开,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所以,加快发展基层农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农行的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已经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种电子途径,实现网上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资流的三位一体。银行在线业务便是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金融业的逐步开放,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在线业务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渠道,将对银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并正在进一步改变着银行业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和竞争格局。 (一)银行在线业务的战略优势 与传统银行相比,银行在线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