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万全堂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堂是北京一家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中药店。五十年代中期,邓拓同志曾亲自到那里调查,多次找老经理人员和乐松生先生详细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并查阅和搜集了保存在万全堂和同仁堂的有关历史文献。当时,他打算把万全堂当作一只麻雀进行解剖,借以研究清代北京商业史。可是,由于繁重的政务工作,使他抽不出时间把万全堂这个研究课题继续搞下去,直到一九六六年五月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之前,他的宿愿未能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拓同志的多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他精心收藏而被抄走的有关万全堂的文书档案和其他资料也重新回到了他家里。本文想根据邓拓同志遗留下来的万全堂资料和我们在一九八一年初去万全堂调查搜集的新材料,综合介绍一下这家老字号的由来与发展,向有志于研究商业史的同志和爱好者提供一点素材,并期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一些老商店字号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论清代常平仓与相关类仓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平仓是封建社会地方官府储粮仓库的一种。它以平抑谷价、赈救灾荒为主要目的,在封建社会救荒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统治经验的不丰富,清代的仓储制度尤其趋于完备,常平仓的运作和功能也就比此前历代显得更加突出。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论述①。与常平仓筹办方式不同,而目的、功能相近的粮仓,还有广散于民间的社仓、义仓(盐义仓)等。由于它们的制度、运作及社会效果关系到封建社会“公众领域事业的扩张”②,已引起学界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论者多是以某个仓为主要对象,进行单独探讨,对于这几类仓储彼此间有何异同,在日常便民…  相似文献   

3.
盐业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难点之一。食盐作为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以及封建统治者垄断的重点商品,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牵涉面之广,几乎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刘森同志的力作《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是他不畏艰难,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是一本翔实而有所创新的盐业史著作。《明代盐业经济研究》的优点首先在于,它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盐业史研究的一个新的境界。盐政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盐税或盐专卖收入与赋役同为封建国家存在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数千年来,劳动人民代代不息的开垦耕耘,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腐朽的封建社会和落后的生产力,使中国的农业经济,长期陷入发展迟滞的困境,特别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农业的进步十分艰难。而这种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打击,还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每当风调雨顺之年,封建的政治就相对平稳,而一旦水旱交仍,接踵而来的一定是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甚至引起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变革。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大多兴趣于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研究,具体地说,就是侧重于土地阶级关系和农业耕作技术、农具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中国农业有重大制约作用的自然灾荒史,却较少人涉及。特别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灾荒史的研究,更为少见。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5.
太湖及其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之一。太湖地区历经沧桑,今天的发展已处在时代的前列。太湖的开发利用,给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同时,人类违反自然规律,不加治理,亦将面临重大灾难。《中国太湖史》(上下卷,宗菊如、周解清主编),是一部围绕太湖及其周边地区而写的章节体、综合性的通史著作,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比较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中国太湖及其区域的历史论著。全书共分十三章,前九章全面论述了先秦至本世纪前期发生在太湖流域的自然、社会事件,包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性质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曾先后形成了科学、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事实上,无论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方法论前提、资本的历史还原及人类“历史之谜”的发生机制来看,《资本论》的性质都是一种揭示人存在真相的历史现象学,它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根本解答,而这种解答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在其经济学研究中逐步成熟的。在早期经济学研究中,他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具有浓厚的社会理想性质。随着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由此而决定的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阐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及其赖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提出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理想社会形式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不断地与疾病、自然灾害、突发危机的斗争中不断前进的。每一次灾难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抗击非典是人类同疾病进行的一场较量和斗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依靠科学,在较短的时间取  相似文献   

9.
典当业是借贷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以往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典当制度的历史,对于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经济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刘秋根同志《中国典当制度史》一书的出版,正适应了学术界的这一迫切需要。刘秋根同志的这部专著有许多特点,这里先说两点。其一是他的这部专著是在他长期的、大量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此之前,刘秋根同志对先秦至宋元各个历史时期的高利贷资本问题作过专题研究,发表过十多篇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又进而对我国古代、近代的典当业作系统研究,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移民史是我们了解社会结构膻变的重要线索和基本课题。“离开了移民史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史”(《中国移民史}),卷一页75,以下书名略)。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移民史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视角,使我们能够透过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看到隐藏在此之后的深层结构,从而揭示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及其自我展开的过程。在当代史学研究的重点由官方转向民间的历程中,移民史更因其基础性、“人民性”而备受关注。近些年来,中国移民史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区域性的专题研究已达到了相当深度,其成果也受到学界…  相似文献   

11.
1978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剑桥中国史》的第10、11卷(以下简称《剑桥史》)。①此书论述了中国1800—1911年间的历史,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部代表著。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迫使中国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剑桥史》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12.
黄芡培的“周期率”描述了一种历史现象,却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黄炎培的“周期率”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是相同的。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国古代的邹衍、孟子和董仲舒都持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这种社会历史观在中国思想史有深刻的影响。黄炎培的“周期率”终有其历史局限性,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吴天颖教授的《井盐史探微》一书,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 吴天颖教授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经济史,成果旻然,特别是从1982年以来,多次深入四川自贡山区,辗转奔波三十余县市,对井盐史作坚持不懈的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罕为人见的井盐业民间资料。1985年,他和冉光荣同志合作主编了《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1732—1949)》一书,这是目前有关中国盐业史最丰富的资料汇编,享誉国内外。而新近出版的《井盐史探微》一书,更是作者在广泛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盐业史特别是中国井盐史的细部典型考察,富有创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万盈教授在汉晋隋唐史领域浸淫多年之后,转战明清以降中国历史,继《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复于2009年推出新作《东南孔道——明清浙江海洋贸易与商品经济研究》(下文简称《东南孔道》)①,以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新视角进行商品经济史研究,对于明清浙江海洋社会经济史、商品经济史,颇具匠心,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学术发展的时代潮流,试论如次.第一,在研究视野上,《东南孔道》同时具备了海洋史与世界史的观察角度.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学界对于经济史的研究,以陆地-海洋二元对立论下的“陆地史观”为指导,相对重视农耕文化的研究,而对海洋文化未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嘉浩  张虹萍 《经济师》2022,(5):152-153+169
环境史作为一门正在兴起的学科在我国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环境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一些成就。环境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对环境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但是有关环境史的史料研究和整理方面尚薄弱,特别是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环境史史料收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东北地区的特有少数民族鄂伦春族为例,通过整理《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中所包含的环境史史料,揭示鄂伦春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稳定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东北地区环境史史料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财政在唐史乃至中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30年代,鞠清远先生独辟蹊径,写成《唐代财政史》,其拓荒之功不可没。其后有特威切特博士(D,C,Twichett)的《唐朝的财政》(《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1963)和蔡次薛先生《隋唐五代财政史》(1989)相继问世。近读陈明光博士的《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版),是唐代财政史领域的可喜收获。陈著以全新的角度剖析了唐代近300年历史的财政,一改过去国内外论著只是分门别类地在赋税、仓廪、漕运、专卖等方面探讨的做法,而是综合地研究唐朝财政问题,揭示有唐一代财政体系各个侧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唐代财政史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不仅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而且阐明了《资本论》研究所得出的理论结论,阐明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近80年的历史,中国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了,这些重要的理论结论至今仍然有得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其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1.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一部人类思想史就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探索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念,西方古代历史上苏格拉底的"至善的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乃至现代马斯洛的人的欲望需求层次理论等,都是人类贤哲对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及理想社会美好生活境界的构思和憧憬.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与生态化的时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既创造了人类文明历史,又形成了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凸显。由此,人们开始理性对待生态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经济的、法学的、道德的等基本问题入手,有效地遏制破坏生态所带来的社会严重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以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世界观问题。人类从环境、价值、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提出了生态化诉求,以求摆正主客体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