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其潜在性表明,只有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运作的若干方面。因此,必须从认识与举措诸方面配套切人,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从而才能真正有效地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广西地区技术创新扩散现状为背景,提出广西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经济效益与溢出效应两个层面分析技术创新扩散过程,试图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平台之上建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广西地区技术创新扩散现状为背景,提出广西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经济效益与溢出效应两个层面分析技术创新扩散过程,试图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平台之上建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7,(7):125-133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而作为技术创新的体现,技术多元化对企业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66家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企业技术多元化对二元式创新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对二者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均呈倒U型关系;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因此,企业在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时要注意"广度"的把握;在坚持技术创新时注意自身动态能力的提高;加强对不相关技术的搜寻,提高探索式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分析,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我国企业开发利用绿色技术的现状,分析了在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3,(16):169-170
新经济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病毒式营销更加的受到关注。利用流行病毒传播模型的规律,系统分析了病毒式营销的传播规律,实例分析了凡客服装网络营销的发展。为企业利用病毒式营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被世界各国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技术的投资和发展被列入企业的战略管理计划.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绩效不明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拉大的趋势.在阻碍技术创新的诸种因素中,创新主体错位,大部分企业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及其过渡期的合作技术创新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技术创新就是将技术转化为商品,实现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是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利用。技术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推广与扩散等多种围绕科学技术而展开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持续、稳定、长期、协调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当前和今后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虽然我国广大企业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普遍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  相似文献   

11.
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当前,我国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本文通过对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指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性。并对阻碍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深度融合,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作为关键要素,却出现了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存在随机匹配问题和不稳定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政府培训补贴能够有效提高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能力,增强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意愿,从而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在职培训对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显著,一定程度上会挤出其他创新投入,不稳定雇佣关系的加剧对企业技术创新会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为提升企业创新意愿,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培训的补贴力度,设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金,通过专项基金专项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培训进行成本补贴或成效奖励,帮助企业克服培训外部性,有效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以满足发展创新经济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为加快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正在做出多方努力。近日,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己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03家企业成为首批入选企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说,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依靠多次、全时段的技术创新。国防高技术企业,只有依靠持续技术创新,才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对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系统进行研究,围绕获取、整合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构筑竞争优势与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需要企业构建学习型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变革传统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外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分析、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对于我国企业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把准脉膊--以消费者为导向推进产品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不仅要适应市场行情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延伸以满足各类不同需求和需求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真正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才能适销对路,实现长时间的适销、热销甚至俏销。技术创新达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高层次经营。来自北欧小国芬兰的诺基亚就是把准市场脉博不断进…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过于关注技术创新本身从而忽略对市场的研究、不注重自主创新成功后的持续创新、热衷于正面迎击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强调完全自主而拒绝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这些误区都可能将企业的自主创新引向歧途。文章对自主创新的误区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并对企业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责任往往主要是企业的成本,而不是资本,所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在于找到科学低碳的生产方式,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晰产权制度,保障产权的平滑延续:构建合作博弈的框架,这才能促使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当作资本,企业社会责任才能有稳定持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在分析采用企业之间创新文化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扩散中,引入了博弈论模型。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创新文化能使创新技术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提早企业采用时间、缩短创新技术扩散周期,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技术创新扩散时间模式角度,采用主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从理论和实证了阐明了影响技术创新扩散速度的因素。通过对3类技术创新扩散时间模式的案例研究,表明影响技术创新扩散速度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其中采用效益是影响扩散速度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且得出了加速扩散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