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丽春 《改革与战略》2010,26(7):69-70,77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要保持其优势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用人育人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咸玉娟 《中国经贸》2012,(22):253-254
作为企业的命脉,资金的运作与管理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优秀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解决问题机制,带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繁荣发展,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因其特殊的性质,它具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优势。资金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管理做好,才能让企业在面临困境时,拥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如果能把资金的管理工作做好,那国有企业的前途不可限量。但目前为止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将国有企业遇到的一些问题整理出来,并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才国际化的趋势,人才流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国企应该拥有一套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措施.以保证企业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代理制问题文/向晓梅一、代理制的确立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建国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制度下创建了一批批的国有企业,国家拥有企业产权,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导...  相似文献   

5.
人才流动是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对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人才流动引发的人才危机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规避人才流动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搭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信息集中,实时管理,合理控制企业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现象也日益普遍。从近些年国有企业人才流动状况来看,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青年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留不住人才,国企也就没有竞争力。文章分析了当前国企青年人才流失的原因,从事业留人、激励留人、情感留人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吸引青年人才,防止青年人才流失的策略,保障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吸引外资应注重跨国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和众多国有企业的东北三省在跨国并购方面无疑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吸引外资工作上应注重跨国并购,利用跨国并购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振兴。  相似文献   

8.
金琳 《上海国资》2023,(1):38-40
<正>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隧道股份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高质量党建推进深层次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实将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9.
陆峰  叶勇 《乡镇经济》2000,(1):31-33
江苏省吴江市加大乡镇企业改制步伐,目前已完成改制1600多家企业,本择其中的107家加以调研考察,分析了它们的组织结构、产权结构、规模及行业结构,揭示了改制企业在促进资产重组、投资开发、人才流动、科技进步、外向开拓、完善管理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得出改制必须把握的着眼点、着力点、出发点和关节点等规律性启示,相信这些思考对乡镇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改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探讨二个问题:一、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是不是两个不同所有者、代表两种所有制关系?二、国有企业的劳动者是不是拥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企业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基础"和"根本"。如何将国有企业的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值得每一位党建工作者深层次思考。文章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党建成效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和途径,对于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发展后劲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创立过一些典型模式,以这些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未来设计是非常有益的。以下对三大典型模式:承包制模式,股份制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模式逐一进行分析。 一、承包制模式 承包制是我国的创造。这种制度最早在农村实施。正是承包制在农村的成功,鼓舞改革决策者将其移植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当初的理论设想是:承包制是一种两权分离模式,国家将经营权完全交给企业,国有企业拥有经营权,就有了活力,能适应市场,能提高效率。实践做法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1)国有企业拼设备,不做长远规划,不搞技术开发,做假帐,企业编造虚假利润,多报收入,费用挂帐,经营者、职工追求多发工资奖金,不追求国有企业的实际盈利,不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培养企业的发展后劲,国有企业的效益没有多大改善。(2)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更加恶化。(3)国有企业在与政府谈判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国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  相似文献   

13.
金琳 《上海国资》2023,(1):16-20
<正>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稳步发展,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2000年底的统计,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资产172819.75亿元,当年完成销售收入75129.18亿元,实现利润2835.91亿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稳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2000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一年多来,国有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效和进展。在对国有…  相似文献   

15.
委托代理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方宁生委托代理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应是国企改革的模式。一、让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在传统的教科书那里,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叫做全民的所有制企业,企业所有的财产都是全国人民的,但由国家来代表。国家通过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6.
邓恕 《中国招标》2023,(10):173-174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招标采购制度在国有企业采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招标采购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制度优势的发挥。文章总结分析了国有企业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国有企业招标采购制度、提升国有企业招标采购成效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动国有企业招标采购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柳国炎 《上海改革》1993,(11):14-15,38
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上海工业系统的许多企业积极用好用活已拥有的经营自主权,主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促进经营机制转换。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的优势国有企业,市场占有、销售收入、实现利润都在向这部分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在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后,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问题和各方面的矛盾在部分国有企业中暴露得越来越充分,这部分国有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过去对国有企业“一厂一策”的承包,掩盖了矛盾;国家减税让利,缓和了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加之长期的卖方市场使竞争力差的企业也能过得下去。但是,近几年我国宏观政策由减税让利转向创…  相似文献   

19.
一、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对国企经营者的所有权约束。按照现代企业理论,所有权约束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完成各项合同之后的剩余收入索取权。它是产权清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应针对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的情况,建立新的国有企业产权组合模式:一是实行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对资产的法律上的终极所有权以防止发生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20.
李网明 《中国经贸》2011,(18):45-45
每个企业都期望能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微利时代。对于终端产品而言,产品价格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拥有了价格优势无疑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然而产品价格除了考虑企业的预期利润、竞争对手的定价等因素以外,产品成本的高低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拥有较低的成本就拥有了价格的竞争优势。因此微利时代下优秀的成本管理才是企业永恒的收益和真正的竞争力。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就生产现场的成本管理方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