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分红险的数量能占到市场销售险种的70%以上.分红险花儿别样红,但你要买的分红险对您而言是否就是最好的呢?买什么分红险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分红险已成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眼中的"香饽饽"。据统计,2012年人身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2%,分红险业务占整个保险业的76.2%。面对这个在保险市场上日益崛起的新秀,人们不禁要问,分红险真的就那么牛吗?它有哪些优势?投保时应注意些什么?在这里有关保险理财专家为你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3.
寿险市场上,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3类投资类险种占了市场较大份额,显示出近年保险公司对投资类保险的青睐,然而近年来分红险的回报率有些差强人意。如此,面对分红险,到底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4.
继2009年崭露头角之后,2010年分红险一险独红,而在2011年,这一情况有望继续维持.相关寿险规划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市场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之下,分红险不仅能够获得保障,而且还有固定收益,这些都促使了分红险成为了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5.
2010年可以称得上是分红险的元年,在经历了10年磨砺之后,分红险终于坐上了各寿险公司的"头把交椅",成为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眼中的香饽饽。据统计,2010年人身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3%,分红险业务占整个保险业的74.1%。  相似文献   

6.
分红险在我国经过整整12年的发展,在寿险行业一家独大之势已成:2010年占寿险市场约70%的份额;2011年上半年占比曾高达91.6%;即使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再次深度下跌,受此影响,分红险也保持着80%以上的寿险市场份额。但是,不仅大多数保单受益人对分红险了解不多,就连许多保险工作人员也认识非常有限,讲解说明时仅限于一些格式化预定用语,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本文将尽量做一个较为通俗的讲解。保费如何算出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保单就是一种商品,物美价廉的商品向来是首选,因此价格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产品定价是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进入2008年以来,股市连续震荡下行,导致投资风险不断增加,不少投资者开始从追求高回报转向资金安全与投资收益的平衡,这使得分红险重新走俏,而专家提醒,如果采取累积生息的分红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办理手续,而且保险公司将按照复利方式将红利滚存,投保者获益更大。分红险的红利来源是保险公司上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香港地区的分红型储蓄险保单一直以近7%复利的高预期收益率进行宣传和保单价值演示,吸引了大量客户购买,但其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却一直悬而未决。从2016年开始,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要求各保险公司披露分红险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于是,香港各保险公司均在其官网披露了已销售分红险的分红实现率和总现金价值比率这两个履约指标,保险代理人也根据这两个指标来宣传分红险的预期红利实现情况或收益实现情况。但是,这两个指标很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分红险的收益实现情况,本文试作以下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分红险“一险独大”,成为近期中国保险市场的怪异现状。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70%迅速攀升至91.6%的历史新高,发展之快令人瞠目。这—方面得益于保险公司对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大力推捧,另—方面也反映出通胀环境下投资型保险对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然而,投资型保险品种对于消费者的投资价值究竟几何,还有待深究。  相似文献   

10.
国内分红险始于2000年4月,随后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分红险。许多投保人都看中了该险种的分红功能,如在某款分红险宣传材料上,就印制着这样的内容:"总收益=保底收益+累积年度分红+终了分红+保障",其分红功能非常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1.
贾渝 《金融博览》2010,(18):64-65
分红险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依然足今年各家保险公司的主攻险种。 进入7月,多家保险公司新的分红险产品陆续上市。许多投保人也喜欢跟风,看什么产品火就买什么,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买保险,尤其是分红险,不能仅仅关注它的高收益,应仔细辨别,看产品是不是适合自己。  相似文献   

12.
分红险因为相较于传统的保险产品附加了一定的理财投资功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近年来,由于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距,分红险一直是保险消费投诉的"重灾区"。从一些现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造成保险公司分红险产品屡遭投诉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销售人员在一线进行产品销售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销售误导,故意隐瞒产品风险;第二,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对分红型产品本身存在一些认识上不足。因此,本文将根据以上两个导致消费者投诉的原因,着重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分红型保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66家中资性质的保险公司年报数据和治理信息,从样本总体和按业务类型分类两个层面研究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其风险控制和绩效水平的影响。实证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治理机制对于保险公司的绩效改善则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在寿险公司层面上董事会专业机构数量以及监事会规模的扩大甚至会对其绩效存在负面的影响。建议我国保险公司在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中不仅要单纯达到形式上的合规,更要着力加强实际运行中相关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对分红险都有看法,诸如分红太少、退保手续复杂等。联想到分红险几年前在保险市场上的风光大好,使得人们更要冷静审视分红险,还它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分红险是一种储蓄加保障双重功能的保险产品,其保障功能比传统寿险产品要小得多,主要是意外险。因此,许多投保分红险的人看重的是其投资功能。目前分红险的分红都比较低,在购买分红险得到的收益可能比不上银行存款所得利益的情况下,保户自然会选择退保。单从字面来说,分红险中的“分红”似乎太吸引人的眼球了,使很多客户对此产生了误读,这样就让保险产品本身变得尴尬起来。如果消费者单…  相似文献   

15.
牛颖惠 《理财》2011,(10):58-58
在新会计准则和加息周期的双重影响下,分红险成为保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夏末秋初则是多数保险公司的保单“分红季”,但许多投保人对于红利计算却仍一头雾水。分红比例是多少?跟银行利率相比是不是亏了?分红少的保单是不是不好?要不要退保?  相似文献   

16.
张佳昺 《理财》2011,(3):21-22
虽说买分红险我们要看重它的保障功能,但如果能多点稳定的分红也不失为乐事。关键是你可知道分红险分红中有何"玄机"?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好让我们选择更满意的分红险产品。分红险,尤其是期交型分红险成为了营销人员推销的主打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受一些不良营销人员的误导,有消费者买下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分红险产品,或者事后发现其压根没有宣传的那么好。要避免"被忽悠",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强对于保险产品的理解。在挑选分红险产品之前,看懂分红险产品的收益演算表极为重要,这张表能给我们透露不少该产品的收益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人都把分红险当成一项投资,对其收益寄予很高期望。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分红险首先认准的应该是其保障功能,而非收益。对分红险的收益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否则一定会让投保人失望。购买分红险一定要慎重,如果踏入了误区,投保人不仅不能得保障,甚至还会让它成为自己的负担。购买分红险,一般投保者容易陷入5个误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保险市场的开放,中国的保险业出现了飞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大量资金、先进技术流入的同时,中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在竞争力方面,中资、外资保险公司各自的表现如何?以"2011年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报告"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将"中资外资"这样一个定性的概念用数学上定量的形式表现在数学模型中,进而分析定性因素"中资、外资"对人身险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00年,国内第一款万能险推出,之后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又开始下滑的发展历程。在2003~2008年,伴随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向好,万能险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2007年甚至同比增长113%。从2009年开始,主角轮到了分红险。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分红险在人身险中占比高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对老百姓来说,理财的主要目的是跑赢通胀。在加息周期利好保险业(保险公司大部分资金放在银行,加息使其存款利率提高,产品收益会水涨船高)的背景下,安全性与抗通胀功能俱佳的分红险逐渐受到投资者青睐(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分红产品销售占比都达到公司保费总量的70%以上)。为对分红险做一深入剖析,本期记者采访了新华保险明星保险理财顾问、上海分公司资深客户经理章照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